《送分司陈郎中只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

时间: 2024-09-19 21:14:18

蝉鸣官树引行车,言自成周赴玉除。

远取南朝贵公子,

重修东观帝王书。

常时载笔窥金匮,暇日登楼到石渠。

若问旧人刘子政,如今白首在南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分司陈郎中只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
刘禹锡

蝉鸣官树引行车,
言自成周赴玉除。
远取南朝贵公子,
重修东观帝王书。
常时载笔窥金匮,
暇日登楼到石渠。
若问旧人刘子政,
如今白首在南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官员在蝉鸣中出行,前往朝廷,途中提到他将要重修历史典籍的事情。诗中提到他从南朝的贵族中获取资料,为重修东观的帝王历史而努力。诗人回忆起自己平日里在金匮书中研究,闲暇时登上高楼观望。若有人问起昔日的刘子政,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居住在南徐。

注释:

  • 蝉鸣官树:蝉鸣声引导着官车行驶,官树指的是官府的树木,意在营造出一种官场的氛围。
  • 成周:指的是周朝的都城,象征着朝廷的权力中心。
  • 玉除:指皇宫的殿宇,表示前往朝廷。
  • 南朝贵公子:指南朝的贵族,表明寻求名门望族的书籍资料。
  • 东观:东观是一个历史书籍的编纂处,意在重修历史。
  • 金匮:古代书籍,主要记录医药和历史。
  • 石渠:指的是高楼,寓意高远的志向和追求。
  • 刘子政:作者自称,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擅长诗歌和散文。其诗风清新,语言生动,常以社会现实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被贬至南方期间,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送分司陈郎中只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与对历史的热爱。诗中以蝉鸣、官树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官场气息,展现了诗人出行的背景。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受命于朝廷,将重修东观帝王书,这不仅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地位和使命,也表明了他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在诗中,刘禹锡通过引用南朝贵公子的典故,表明重修工作的严谨和重要性,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昔日的学习与闲暇,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结尾一句“如今白首在南徐”,则浓缩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岁月的思索,令人倍感唏嘘。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情感寄托,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重与对人生的思考,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蝉鸣官树引行车:蝉鸣声在官府的树木间响起,官车在其下行驶,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官场出行图。
  2. 言自成周赴玉除:表达了诗人前往朝廷的决心和使命感。
  3. 远取南朝贵公子:强调了诗人对于历史资料的重视,意在借助南朝的贵族文化为重修提供依据。
  4. 重修东观帝王书:表明了诗人的工作任务,显示出他对历史书籍重视的态度。
  5. 常时载笔窥金匮:透露出诗人平日的学习和研究,展现出他的学识与勤奋。
  6. 暇日登楼到石渠:表达了诗人闲暇时的高远志向,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
  7. 若问旧人刘子政:提及自己的名字,强调自己的身份,表现出对往昔的回忆。
  8. 如今白首在南徐: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已是白发苍苍,居住在南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蝉鸣官树”和“言自成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石渠”象征高楼,表达人生理想和追求。
  • 排比:多次使用的“常时”、“暇日”展示了作者的日常与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着历史的重修与个人的生命感悟,表现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求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蝉鸣:象征夏天的生命力与时光的流逝。
  2. 官树:代表官场的环境,体现了诗人的身份。
  3. 金匮:象征知识的宝库,表现了诗人对文化的重视。
  4. 石渠:象征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高远志向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朝贵公子”是指哪个朝代的贵族?

    • A. 唐朝
    • B. 宋朝
    • C. 南朝
    • D. 明朝
  2. 诗中“如今白首在南徐”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人生的无奈
    • C. 对官场的失望
    • D. 对友人的思念
  3. 诗中提到的“石渠”象征什么?

    • A. 官府
    • B. 知识的追求
    • C. 财富
    • D. 自然景观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1. 《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变化。
  2. 《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与刘禹锡的历史追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刘禹锡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