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乐天咏老见示》

时间: 2024-09-19 21:14:18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白话文翻译:

谁不希望自己能长寿呢,但在老去的过程中,又有谁真正会怜惜呢?身体逐渐瘦弱,发量也在减少,头上的冠冕也显得歪斜。因为眼力逐渐衰退而不愿再读书,而饮食则随着年岁不断增多。经历过的事情让我更加明白世事,观察他人就像看流水一样。细细想来,能够拥有这些都是一种幸事,因此我心情也变得轻松自在。不要说桑榆之年已晚,微微的霞光依然布满天空。

注释:

字词注释

  • 桑榆:指桑树和榆树,常用来比喻晚年或老年。
  • 翛然:形容心情舒畅,自在的样子。
  • 经事:经历过事情,意指人生的体验。

典故解析: “桑榆”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老年,故表达出对老年生活的感慨和态度。诗人用“微霞尚满天”来表现虽然已至晚年,但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刘禹锡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禹锡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失意之际。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老年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诗歌鉴赏:

《詶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老年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在这首诗中,刘禹锡以“人谁不愿老”开篇,引出人们对老年的普遍态度,紧接着用“老去有谁怜”表达了对老年人被忽视的无奈。这一方面呈现出一种人生的冷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年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诗人用“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描绘了自己身体的衰老,具体而真实地展现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愈加深化,“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说明即使在身体衰弱的情况下,人生的经历仍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来强调晚年生活的美好与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即便已是晚年,生活依然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微霞的美好象征着人生的光辉与希望,鼓励人们珍惜每一个当下。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老年的思考,也传达了对生命、时间、经历的深刻感悟,展现出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开头引出老年话题,反映出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对老年被忽视的感慨。
  •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描绘身体的衰弱与变化,表现出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因眼力衰退而减少读书,饮食上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显示生活的变化。
  •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通过经历来加深对世事的理解,观察他人如同观察流动的河川,体现出人生的智慧。
  •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细细思考后发现生活中的幸事,心情因此变得轻松自在。
  •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值得珍惜与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阅人如阅川”比作观察他人,形象生动。
  • 对仗:如“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老年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老年人对生命的珍惜与乐观态度,提醒人们即便在暮年,也应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榆:象征晚年。
  • 微霞:象征美好与希望。
  • :象征流动的时间与人生经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老去有谁怜”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对长寿的渴望
    B. 对老年被忽视的感慨
    C. 对家人的思念

  2.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意在强调什么? A. 晚年的一切都已结束
    B. 晚年依然存在希望与美好
    C. 人生只在年轻时有意义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曲江对雨》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詶乐天咏老见示》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探讨人生与时间的主题,两者都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但刘禹锡更侧重于老年生活的哲理与乐观,而白居易则更多地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刘禹锡诗文集》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