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吊何云阳袁部郎》
时间: 2025-01-10 10:5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吊何云阳袁部郎
曾廉 〔清代〕
湘头宿草已多时。苦相思。赋新诗。
人去薇垣,并遣问袁丝。
犹谓云阳人尚在,归执手,共倾卮。
今年闻雁不胜悲。已心灰。
泪如縻。又道袁丝,坟上白杨枝。
天地榛芜人去也,耆旧传,更论谁。
白话文翻译:
在湘江边,草木已长得繁茂,我在此已久,心中满是苦涩的思念,写下新的诗篇。
人已离去,薇垣的问候也随之消失,耳边传来袁丝的声音。
我仍想念云阳的人尚在,期待着归来时能与你相握,共同举杯。
今年听到雁声,心中更是悲伤,已经感到心灰意冷。
泪水如同缠绕的丝线。再提起袁丝,坟头上那白杨树枝。
天地间杂草丛生,人已经离去,古老的传说中,更有谁能再提起呢?
注释:
- 湘头:指湘江边。
- 宿草:指长了很久的草。
- 薇垣:用薇草搭成的围墙。
- 袁丝:指袁部郎的妻子或相关人。
- 云阳:指人名或地名。
- 卮:古代的酒杯。
典故解析:
- 云阳:古代著名人物或地名,可能象征着失去的朋友或故乡。
- 雁:常用于表达思念之情,雁南飞时,留恋与思念之情愈加浓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哀悼,反映了作者在失去挚友后的孤独与悲伤。
诗歌鉴赏:
这首《江城子·吊何云阳袁部郎》以其深切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已故友人的无限怀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绵绵思念。开头的“湘头宿草已多时”便营造了一个静谧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草木繁茂,却衬托出作者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归执手,共倾卮”,不仅是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反复提到的“袁丝”和“白杨枝”,不仅是对友人的呼唤,也是对逝去的无奈感慨。整首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化了思念的主题,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哲思。同时,诗歌中浓厚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在表达怀念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命、友谊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头宿草已多时:在湘江边,草木已长得繁茂,暗示时间的流逝。
- 苦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感浓烈。
- 赋新诗:在思念中写下新的诗篇,寄托情感。
- 人去薇垣:朋友已去,薇草围墙显得孤单。
- 且遣问袁丝:询问袁部郎的消息,表达对友人家人的关心。
- 犹谓云阳人尚在:仍然幻想友人还在,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
- 归执手,共倾卮:期待重聚的愿望,象征友谊的温暖。
- 今年闻雁不胜悲:听到雁声,心中更感悲伤。
- 已心灰,泪如縻:失落与悲伤交织,泪水如丝线缠绕。
- 又道袁丝,坟上白杨枝:提及友人及其墓地,感伤更加深重。
- 天地榛芜人去也:环境的荒凉与孤寂,映衬人已去的悲切。
- 耆旧传,更论谁:古老的传说已无人再提,象征着对过去的无奈与遗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如縻”,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苦痛。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白杨枝、雁声等意象象征着思念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友人去世的哀悼为主题,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传递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头:象征着故乡与思念的根源。
- 薇垣:代表着隔绝与孤独。
- 白杨枝:象征着友人的长眠与思念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湘头宿草已多时”中的“宿草”指的是什么?
- A. 新长的草
- B. 长久生长的草
- C. 干枯的草
- D. 初生的草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袁丝”可能指的是:
- A. 友人的妻子或相关人
- B. 一种植物
- C. 诗人的名字
- D. 一种饮品
- 答案:A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喜悦
- B. 惆怅与哀伤
- C. 激昂
- D. 辩论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但更注重孤独的自饮与自娱。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兄弟的思念,展现家庭情感的深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