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江城寄内》

时间: 2025-01-26 07:42:57

当时携手绿窗纱。

月初斜。

酒交加。

闲说离人,莫自到天涯。

真个天涯今更远,寻好梦,梦还赊。

万重烟水万重沙。

眺飞霞。

听归鸦。

节物惊心,两鬓点霜华。

折得春来消息至,凭驿使,语梅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江城寄内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当时携手绿窗纱。月初斜。酒交加。闲说离人,莫自到天涯。真个天涯今更远,寻好梦,梦还赊。万重烟水万重沙。眺飞霞。听归鸦。节物惊心,两鬓点霜华。折得春来消息至,凭驿使,语梅花。

白话文翻译

当年我们手牵手坐在窗前,窗纱绿意盎然。此时月光斜照,酒杯交错。闲聊着离去的朋友,何必自寻天涯。如今真正的天涯已更远,想寻个美梦,梦却还要等待。万重烟水,万重沙滩。眺望那飞舞的霞光,听那归来的乌鸦。节气变换让我心惊,两鬓已添霜华。春天的消息终于传来,托驿使捎来问候,告诉我梅花的消息。

注释

  • 绿窗纱:指窗帘,绿色的窗纱象征着春天和生机。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这里引申为离别的悲切。
  • 万重烟水:形容水面上的烟雾重重,意象辽阔。
  • 节物惊心:指季节变换带来的感伤。
  • 霜华:形容白发,暗示岁月的流逝。
  • 驿使:指驿站的使者,用于传递消息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诗歌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及对离别的感伤。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际遇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江城子 江城寄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惆怅。开头两句“当时携手绿窗纱。月初斜。”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而又浪漫的场景中,月光斜照下的绿窗纱,映射出一段美好的回忆。

随着诗情的深入,离别的主题渐渐浮现,作者通过“闲说离人,莫自到天涯”表达了对离去之人的思念。这里的“天涯”并非只是地理的远近,而更是情感上的隔阂,深刻反映了作者心中那种无奈与遗憾。

接下来的“真个天涯今更远,寻好梦,梦还赊。”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理想的遥不可及。梦的“赊”字,既表明梦想的难以实现,也暗示着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诗歌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深刻的情感共鸣。最后一句“凭驿使,语梅花。”更是将思念的情感寄托于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重逢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时携手绿窗纱:回忆往昔,描绘一幅温馨的画面。
  2. 月初斜:月光斜照,暗示时间的流逝。
  3. 酒交加:饮酒畅谈,增添了亲密的气氛。
  4. 闲说离人,莫自到天涯:提及离别之人,劝解自己不要过于沉浸于悲伤。
  5. 真个天涯今更远:感叹现实的距离与心灵的隔阂。
  6. 寻好梦,梦还赊: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7. 万重烟水万重沙:描绘辽阔的自然景色,强调孤独感。
  8. 眺飞霞:仰望天空,象征着希望与渴望。
  9. 听归鸦:听见归来的乌鸦,暗示思念与凄凉。
  10. 节物惊心,两鬓点霜华:感叹季节变化与岁月的无情。
  11. 折得春来消息至:期待春天的到来,传递良好的消息。
  12. 凭驿使,语梅花:把思念寄托于梅花,表达对重逢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涯”比喻情感的距离。
  • 拟人:如“听归鸦”,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对重逢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绿窗纱:象征青春与生机。
  2.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
  3. 烟水:象征朦胧与遥远的思念。
  4. 飞霞:象征希望与美好。
  5. 归鸦:象征离别与思乡之情。
  6. 梅花:象征坚韧与重逢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在诗中,绿窗纱象征什么?

    • A. 过去的美好时光
    • B. 离别的悲伤
    • C. 自然的景色
    • D. 未来的希望
  2. “真个天涯今更远”中的“天涯”指的是?

    • A. 地理上的遥远
    • B. 心理上的隔阂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董元恺的《江城子 江城寄内》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望,但董元恺更强调离别的感伤,而苏轼则表现出一种豪情与对生活的热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显著差异,体现出各自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