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

时间: 2025-01-11 14:15:27

前年牧锦城,马蹋血泥行。

千里追戎首,三军许勇名。

残兵疑鹤唳,空垒辩乌声。

一误云中级,南游湘水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前年牧锦城,马蹋血泥行。
千里追戎首,三军许勇名。
残兵疑鹤唳,空垒辩乌声。
一误云中级,南游湘水清。

白话文翻译:

前年我在锦城牧马,马蹄踩着血和泥。
千里之外追赶敌首,我的勇名在三军中传扬。
残存的士兵似乎听见鹤的哀鸣,空荡的营垒里辨不清乌鸦的叫声。
一旦误入云层中,南游湘水的清流变得模糊。

注释:

  • :放牧,养马。
  • 锦城:指的是锦江流域的城池,象征着繁华。
  • :踩踏。
  • :指代敌人或战争。
  • 鹤唳:鹤的叫声,常用作战争中的哀鸣。
  • 空垒:空荡荡的营地。
  • 云中级:指在云中迷失方向。
  • 湘水:湘江,清澈的水流。

典故解析:

“千里追戎首”可指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见证和参与。“鹤唳”和“乌声”则常用于描绘战争的悲惨和孤寂,反映出士兵的心态和战后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号横塘,晚号浪淘沙。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对社会现实有敏锐的观察力,作品多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士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战场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悲伤。首联“前年牧锦城,马蹋血泥行”以生动的场景开篇,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血腥的战场之中。接下来的“千里追戎首,三军许勇名”则表现了士兵们的英勇与无畏,他们在千里之外追赶敌人,彰显了壮志和豪情。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了对战争后果的深刻反思。残兵的“鹤唳”与“空垒”的对比,展现出战后士兵的孤寂与无奈,似乎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最后一联“一误云中级,南游湘水清”更是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对理想与现实的迷茫,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既有对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有对战争悲剧的深刻反思,体现出诗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年牧锦城:描述作者曾在锦城放牧,暗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马蹋血泥行:描绘了战争的惨烈,马的脚踩在血和泥中,映射出战斗的惨状。
  • 千里追戎首:表现出士兵的勇敢与坚毅,追赶敌人需要巨大的胆略和决心。
  • 三军许勇名:强调士兵的勇敢,使他们在军中赢得了声誉。
  • 残兵疑鹤唳:残存的士兵在战后对声音的敏感,反映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 空垒辩乌声:空荡的营地,士兵们听不清楚来自何方的声音,象征着孤独和迷失。
  • 一误云中级:误入云雾之中,暗示对未来的迷惘。
  • 南游湘水清:表达对清澈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鹤唳”比喻士兵的哀鸣,富有情感深度。
  • 对仗:如“残兵”与“空垒”,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鹤唳”和“乌声”赋予声音以情感,突出战争的惨烈。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勇敢展开,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后果的深切思考,传达出对人生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城:象征繁华与和平。
  • 血泥:战斗的惨烈,暗示战争的痛苦。
  • 鹤唳:哀鸣,象征着战后的孤寂与悲伤。
  • 湘水:代表清澈的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哪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士兵勇敢的赞美? A. 前年牧锦城
    B. 千里追戎首
    C. 残兵疑鹤唳
    D. 南游湘水清

  2. “鹤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胜利的喜悦
    B. 战争的悲惨
    C. 自然的和谐
    D. 友谊的力量

  3. 诗中提到的“湘水”象征着: A. 冲突与对抗
    B. 清澈与和平
    C. 战争与死亡
    D. 迷茫与不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后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破败与百姓的苦难。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强调了离别的情感,与刘禹锡的思考相辅相成,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