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宫词二首》
时间: 2025-01-11 15:1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魏宫词二首
作者:刘禹锡
日晚长秋帘外报,
望陵歌舞在明朝。
添炉欲爇熏衣麝,
忆得分时不忍烧。
日映西陵松柏枝,
下台相顾一相思。
朝来乐府长歌曲,
唱著君王自作词。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秋天的帘幕外传来消息,
明天在陵园将举行歌舞表演。
我在炉上想要焚烧熏衣香,
却想起离别时不忍心点燃它。
阳光照耀在西陵的松柏枝上,
我和你在台阶下互相凝视,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今晨,乐府的歌曲悠扬传来,
唱的正是君王自己创作的词曲。
注释
字词注释
- 晚:傍晚,黄昏。
- 长秋:指秋天渐长的时节。
- 帘外报:帘子外传来消息。
- 望陵:指期盼陵园的活动。
- 添炉:增添炉火。
- 熏衣麝:熏衣的麝香。
- 忆得:想起。
- 分时:分别的时刻。
- 不忍烧:不忍心烧掉。
- 日映:阳光照射。
- 相顾:互相看顾,互相凝视。
- 乐府:古代的音乐诗。
- 君王自作词:君王自己创作的歌词。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乐府”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常用来表达社会风俗、民情等。在这里,刘禹锡通过乐府的形式表达了对君王的歌颂和对往事的深切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洪崖,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在政治上屡次遭贬,生活坎坷,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以诗歌、散文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社会百态。
创作背景
《魏宫词二首》创作于唐宪宗时期,彼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繁华生活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感伤,折射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魏宫词二首》以秋天的黄昏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感伤与思念的场景。诗人在黄昏时分,秋帘外传来的消息让他期盼明天的歌舞盛会。这种期待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接着,诗人想要点燃熏衣香,却因忆起离别而不忍心如此,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下文中的“日映西陵松柏枝”,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阳光照在松柏上,似乎也映照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两人互相凝视,虽然没有言语,却已然心有灵犀。最后,乐府悠扬的曲调让人回归现实,诗人在此刻又感受到君王的存在,恰似对生活的追求与对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晚长秋帘外报:黄昏时分,秋天的帘幕外传来消息,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望陵歌舞在明朝:表达了对明天活动的期待,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热情。
- 添炉欲爇熏衣麝:想要点燃香气,给生活增添一抹温馨。
- 忆得分时不忍烧: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感,使得点燃香气的念头变得沉重。
- 日映西陵松柏枝:描绘景象,阳光洒在松柏上,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
- 下台相顾一相思:两人相视而笑,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
- 朝来乐府长歌曲:乐府的歌声响起,回归现实。
- 唱著君王自作词:反映出对君王的尊敬和对社会的观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日映西陵松柏枝”赋予自然景象情感色彩。
- 拟人:将香气和音乐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如“添炉欲爇熏衣麝,忆得分时不忍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黄昏、歌舞和香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离别的感伤。诗中既有对繁华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过往的追忆,体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帘: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歌舞:代表欢乐与繁华,反映社会的生机。
- 熏衣麝:象征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往事的怀念。
- 松柏:象征长青与坚韧,反映诗人内心的坚守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映西陵松柏枝”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A. 日出 B. 日落 C. 日映 -
诗人为何不忍心点燃熏衣香?
A. 因为香气太浓 B. 因为想起离别 C. 因为天气不好 -
诗歌中提到的“乐府”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诗歌形式 C. 一种舞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思考。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
诗词对比
-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诗作在描绘生活景象上有相似之处,白居易更注重人情,而刘禹锡则在自然意象中融入哲思。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禹锡诗文研究》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