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白香山有木诗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3:35:56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拟白香山有木诗 其二
作者: 倪涛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有木盛湖湘,其名赋束楚。
同在新蒸中,独以翘楚许。
丛生浸以滋,藩触势莫阻。
托质非无用,横生未得所。
偏不侪梓枌,翻忧害禾黍。
或慕坚强性,相依近居处。
下趋棘与荆,当路苦徒侣。
山樵不可刈,聚类快一炬。
白话文翻译:
这棵树生长在湖湘地区,它的名字被赋予了束楚。
它和其他植物一起在新蒸发的环境中生长,但唯有它被称为翘楚。
丛生的根系浸润着土壤,周围的障碍无法阻挡它。
它的本质并非没有用处,但横生的姿态却未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它并不与梓树和枌树为伍,反而忧虑会伤害到禾苗和黍米。
有的则向往它坚韧的特性,愿意在近处相依。
下方的荆棘与苦草,成了徒劳无益的伙伴。
山中的樵夫无法砍伐它,聚在一起像一把明亮的火炬。
注释:
- 束楚:指一种树木,用于比喻或象征。
- 翘楚:指杰出的人或物,表示在同类中最为突出。
- 丛生:指植物成片生长。
- 藩触:指外部障碍或阻碍。
- 禾黍:禾苗和黍米,象征农作物,暗指生计。
- 山樵:山中的樵夫,象征砍伐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倪涛,清代诗人,生于湖湘一带,以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著称,常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方式创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中的树木,表达对坚韧生长与生存环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倪涛的《拟白香山有木诗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自然与生命的哲学。诗中描绘的树木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树木的独特性,暗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选择与坚持是多么重要。诗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音韵,尤其在“同在新蒸中,独以翘楚许。”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个体的卓越与独立。整首诗以树木的生长为线索,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木盛湖湘,其名赋束楚。
这句强调树木的存在和其名称的赋予,暗喻一种文化的认同。 -
同在新蒸中,独以翘楚许。
在同样的环境中,这棵树被认为是杰出的代表。 -
丛生浸以滋,藩触势莫阻。
树木扎根深厚,周围的障碍无法阻挡它的生长。 -
托质非无用,横生未得所。
虽然树木的本质有其价值,但它的生长态势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
偏不侪梓枌,翻忧害禾黍。
这棵树不愿与其他树木为伍,反而担忧会影响到禾苗的生长。 -
或慕坚强性,相依近居处。
有人向往其坚韧的性格,愿意与之相依。 -
下趋棘与荆,当路苦徒侣。
下面的荆棘与苦草成为了无用的伴侣。 -
山樵不可刈,聚类快一炬。
樵夫无法砍伐它,树木的聚集像一把明亮的火炬,象征着生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人,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如“偏不侪梓枌,翻忧害禾黍”。
- 拟人:赋予树木情感与性格,使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坚韧生命的赞美,以及在艰难环境中保持独立与自信的重要性。通过树木的形象,诗人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树木:象征坚韧与独立的精神。
- 湖湘:代表生长的沃土,隐喻文化的根基。
- 荆棘与苦草:象征生活中的艰难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面哪项是“翘楚”的意思? a) 平凡的人
b) 杰出的人
c) 普通的事物 -
“山樵不可刈”中“不可刈”指的是什么? a) 可以砍伐
b) 不可砍伐
c) 已被砍伐 -
诗中提到的“禾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木
b) 一种农作物
c) 一种花卉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王维的《鸟鸣涧》,同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此诗相对,李白强调个体的孤独与追求,而倪涛则通过树木体现出一种坚韧的生存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论集》
- 《古代诗词解析》
- 《诗经与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