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时间: 2025-02-04 15:49:41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气息充满了房间,孤独的蜡烛在寒冷中闪烁,
清凉的夜晚我辗转难眠,思念着归山的日子。
窗前的月光已过了三更,细竹在微风中吟唱,仿佛细雨轻轻落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秋气:指秋天的气息,常与凉爽、清冷相连。
  • 满堂:整个房间。
  • 孤烛:孤单的蜡烛,象征着孤寂。
  • 无寐:无法入睡。
  • 忆山归:思念回到山中的故乡。
  • 窗前:窗户前面。
  • 三更:夜间的时辰,通常指夜深的时候。
  • 细竹:细长的竹子,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象。
  • 吟风: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吟唱声。
  • 似雨微:像细雨一样轻柔。

典故解析:

  • 山归:可以理解为对故乡的向往,古人常有归隐山林的情怀。
  • 三更:在古代,夜晚被分为五更,三更是指深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因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受到推崇。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秋冬季节,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秋夜》作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际,正值秋天,正是思乡情浓的时节。秋夜的清凉与孤独相结合,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秋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诗的开头“秋气满堂孤烛冷”,给人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感觉,表现出秋夜的凉意与诗人内心的孤独。蜡烛的孤单燃烧象征着诗人身处的孤寂环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无法入眠,思绪万千,忆起故乡的山水,展现出一种强烈的乡愁。

接着,诗人描绘了窗外的景象:“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月光映照下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似雨般的细腻声音。这一意象不仅增添了诗句的韵律感,还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与对故乡的眷恋。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深的氛围,深刻反映了个体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孤独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气满堂孤烛冷:秋天的气息充盈在房间里,蜡烛孤单地燃烧着,显得格外寒冷,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2. 清宵无寐忆山归:在这清凉的夜晚,诗人无法入睡,思念着故乡的山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3. 窗前月过三更后:窗前的月光已经过了三更,时间已然很晚,进一步加强了孤独的氛围。
  4. 细竹吟风似雨微:细竹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如同细雨般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竹吟风比作细雨,增加了诗句的艺术感。
  • 对仗:如“秋气满堂”和“清宵无寐”,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透过孤独的秋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人类普遍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亲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气:象征着凉爽、孤独和思念。
  • 孤烛:代表孤寂的状态。
  • 月光:象征着清冷和思乡情怀。
  • 细竹:自然意象,寓意着柔美与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秋夜》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得仁
    D. 白居易

  2. “清宵无寐忆山归”中的“无寐”意思是: A. 睡得很香
    B. 无法入睡
    C. 睡得很晚
    D. 早早入睡

  3. 诗中“细竹吟风似雨微”所描绘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快乐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夜》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秋夜》更强调了孤独的氛围,而《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引发的思乡情感,呈现出一种宁静和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