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浮屠》
时间: 2025-01-11 16:41: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浮屠
作者: 顾禧 〔宋代〕
浮屠百尺绝花尘,一望霜林暮色匀。
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
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
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高达百尺的浮屠上,远离尘世的花香,一眼望去,霜林的暮色恰到好处。
我在这里高傲地啸叫,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走路的时候为什么非得跟随他人呢?
参军的帽子掉落,嘲笑又有谁能理解,残草成了我的坐垫。
我却羡慕东篱的陶渊明,菊花依旧插在碧纱巾上。
注释:
- 浮屠: 高塔,这里指佛塔,象征高远和超脱。
- 百尺: 指塔的高大,象征了诗人远离尘世的豪情。
- 霜林: 秋天的树林,象征清冷与宁静。
- 啸傲: 自然地高傲,表现诗人对世俗的蔑视。
- 东篱: 指陶渊明的东篱,代表隐逸生活。
- 碧纱巾: 形容陶渊明的闲适,表现他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禧,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诗人在浮屠上登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九日登浮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的开头以“浮屠百尺绝花尘”开场,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超然的境界,诗人通过高耸的浮屠,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
接下来的“霜林暮色匀”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霜林的静谧与清冷,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内心宁静。通过“啸傲自然能远俗”,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牵绊的豪情,也传达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步趋何必不随人”则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礼法的反叛,表明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坚定态度。接下来的“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显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嘲讽,残草作为坐垫,体现了他对物质的冷漠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则是诗人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与前文的对比,既有对世俗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屠百尺绝花尘: 诗人登上高耸的浮屠,远离了尘世的花香,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
- 一望霜林暮色匀: 一眼望去,霜林的颜色均匀,描绘秋天的宁静与美丽,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 啸傲自然能远俗: 诗人在自然中高傲地啸叫,表明他能远离世俗的喧嚣。
- 步趋何必不随人: 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强调自我选择的独立。
- 参军帽落嘲谁解: 参军的帽子落下,嘲笑那些不理解他选择的人。
- 残草作茵: 坐在残草上,表现出对物质的漠视,强调心灵的自由。
- 却羡东篱陶处士: 对陶渊明的向往,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 菊花犹插碧纱巾: 说明陶渊明在自然中的闲适与自在,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 “残草作茵”用草作坐垫,比喻诗人对物质的超然。
- 对仗: “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高处的俯瞰,诗人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屠: 象征超脱与宁静。
- 霜林: 代表秋天的静谧与清冷,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东篱: 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
- 菊花: 代表高洁与独立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屠百尺绝花尘”意指什么?
- A. 高耸的塔远离尘世
- B. 一种花香
- C. 诗人心情
-
诗人对陶渊明的态度是?
- A. 嫉妒
- B. 羡慕
- C. 无所谓
-
“啸傲自然能远俗”中“啸傲”表现了诗人的什么心态?
- A. 自卑
- B. 高傲
- C. 痛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乐趣。
- 李白《庐山谣》: 同样表现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顾禧与陶渊明: 顾禧在《九日登浮屠》中通过高耸的浮屠表达对世俗的超脱,而陶渊明则通过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二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收录了众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供学习与比较。
- 《古诗词鉴赏》: 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