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4:30: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其一
作者: 韩淲 〔宋代〕
悠悠两高峰,
眇眇见落木。
病馀老身倦,
登楼谩伸蹜。
兹晨有何味,
酒面欲汎菊。
常年得重九,
高兴必徵逐。
谁知懒出门,
搔发鬓已秃。
子云虽识字,
君平唯卖卜。
坐久风颇怒,新霜夜来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的心情与环境。诗人登高眺望,但感到身心疲惫,心中无趣。早晨的酒杯上漂浮着菊花,虽然是重阳佳节,但他却懒得出门。诗中提到的人物,虽然能识字的子云和专门算命的君平,似乎也无法激起他的兴致。坐久了,窗外的风愈发凶狠,夜来的霜气让人感到一丝凄凉。
注释
- 悠悠:形容高峰的遥远和空旷。
- 眇眇:形容细小、微弱,指远处的落木。
- 病馀:指身体虽已恢复,但仍旧感到虚弱。
- 谩:随意、无目的。
- 兹晨:今晨、今天早上。
- 汎:漂浮、泛起。
-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搔发:指抓挠头发,表示懒散和无精打采。
- 子云:指汉代的文学家子云,寓意文人。
- 君平:指汉代著名的算命者,象征卜卦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淲,字子华,号未名,宋代词人,生于晚唐,卒于北宋初年。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反映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九日 其一》创作于重阳节,传达了诗人在节日中的惆怅与无奈。尽管重阳节是一个象征团圆和庆祝的日子,但诗人却因身体的疲惫和心情的低落,无法与他人同乐。
诗歌鉴赏
《九日 其一》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高峰和落木,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流露出对自己身体疲惫的无奈,反映了人到中年后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节日的漠然。诗人提到的菊花酒,虽是节日的象征,却因为个人的懒散而显得无趣。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在欢庆时常常隐含的孤独感。
此外,诗中提到的文人和算命者,象征着知识和命运,但在诗人的眼中,他们似乎也无法带来欢乐。最后一联通过对风和霜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节日的凄凉感。整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展现了对人生和节日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悠悠两高峰:远远的有两座高峰,给人一种空旷遥远的感觉。
- 眇眇见落木:隐约可见远处的落叶,暗示生命的衰败。
- 病馀老身倦:身体虽已恢复但仍感疲惫,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登楼谩伸蹜:登高后无所事事,只是无聊地伸展腿脚。
- 兹晨有何味:今晨有什么值得品味的呢?
- 酒面欲汎菊:酒杯上漂浮着菊花,象征着重阳的传统。
- 常年得重九:每年都庆祝重阳节。
- 高兴必徵逐:然而高兴的气氛必须要被追逐、寻求。
- 谁知懒出门:谁知我却懒得出门。
- 搔发鬓已秃:抓挠着已经稀疏的头发,表现出懒散。
- 子云虽识字:提到识字的子云,象征知识的无力。
- 君平唯卖卜:君平只是靠算命为生,暗示对未来的无奈。
- 坐久风颇怒,新霜夜来肃:坐久了,外面的风变得凶猛,夜晚的新霜让人感到肃杀。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节日的欢庆与个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意象:高峰、落木、菊花酒等意象交织,构建了丰富的意境。
- 拟人:风和霜被赋予了情感,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节日欢庆的无奈,揭示了人们在欢庆时常常隐藏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峰:象征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
- 落木:暗示生命的衰亡与时间的无情。
- 菊花:重阳节的象征,代表着长寿和团圆。
- 风霜:自然现象,反映出内心的冷清与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诗中提到的“子云”代表什么?
- A. 诗人
- B. 文人
- C. 算命者
- D. 官员
-
诗人对节日的态度是?
- A. 兴奋
- B. 无奈
- C. 忧伤
- D. 快乐
答案
- B. 重阳节
- B. 文人
-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登高》同样描写了重阳节的感慨,具有相似的主题。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重阳节的情感紧密相连。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与韩淲《九日 其一》:两首诗都在重阳节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的更显悲壮,而韩淲则显得更加平淡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