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度仙霞,西风吹鬓华。
乍寒抛白苧,临晚见黄花。
山险全无路,溪晴半是沙。
岭头逢宿处,斜月带栖鸦。
白话文翻译:
整天走过仙霞岭,西风吹拂着我的白发。
突然感到寒意袭来,放弃了身上的白苧衣;
傍晚时分看到黄花盛开,
山路险峻无处可走,溪水晴朗一半是沙滩。
在山岭的最高处找到一个宿处,
斜月照耀下伴随着栖息的乌鸦。
注释:
- 尽日:整天,整个白天。
- 度:经过,穿越。
- 仙霞岭:地名,传说中有仙人居住的山岭。
- 鬓华:鬓发,指白发。
- 乍寒:忽然感到寒冷。
- 白苧:白色的苧麻衣,这里指寒冷时穿的衣物。
- 临晚:傍晚时分。
- 黄花:指秋天的花,或是特指某种花朵。
- 山险全无路:山路险峻,没有通行的道路。
- 溪晴半是沙:溪水在晴天时,河床上露出一半的沙子。
- 岭头逢宿处:在山岭的顶端找到可以栖息的地方。
- 斜月带栖鸦:斜月下,伴随着栖息的乌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翥,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作多以山水为题材,且富有情感和哲理,受到后世赞誉。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旅途中,表达了他在山水之间的所见所感,反映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诗歌鉴赏:
《度仙霞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诗的开篇“尽日度仙霞”,即刻引入读者的视野,描绘了漫长的旅途。西风的吹拂不仅是自然的描写,更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与人的老去,诗人“鬓华”的描写,增添了几分沧桑感。紧接着,乍寒的到来,带来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寒意,抛弃了白苧衣物,象征着对过往的放下与无奈。
“临晚见黄花”一句,黄花的出现让这份寒意中透出一丝暖意,也可能暗示着生命的坚韧。接下来的山险与溪晴,似乎在反映诗人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宁静,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的“岭头逢宿处,斜月带栖鸦”,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与生命的安宁,这里斜月与栖鸦的意象,象征着夜晚的来临与内心的安静。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合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对人生的哲思。通过这些意象,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深思,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日度仙霞”:诗人整天行走在仙霞岭上,展现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
- “西风吹鬓华”:西风拂面,唤起了过往的回忆,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乍寒抛白苧”:感到寒意,抛弃了身上的白苧衣物,体现了放下与无奈的心情。
- “临晚见黄花”:夕阳西下,看到黄花,暗示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山险全无路”:山路险峻,没有通行的道路,反映出旅途的艰辛与挑战。
- “溪晴半是沙”:晴朗的溪水,显露出沙滩,形成宁静的自然景象。
- “岭头逢宿处”:在山岭的顶端找到了栖息的地方,带来一丝安宁。
- “斜月带栖鸦”:斜月照耀下,伴随着栖息的乌鸦,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比喻。
- 对仗:如“西风吹鬓华”与“乍寒抛白苧”,形成音韵的和谐。
- 意象:通过“黄花”、“斜月”、“栖鸦”等意象,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展现了在艰难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宁静。
意象分析:
- 仙霞岭: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白苧:象征着生命中的寒冷与无奈。
- 黄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斜月与栖鸦:象征着宁静与归属,代表着夜晚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仙霞岭”是: A. 一种花
B. 一座山岭
C. 一种衣物 -
“乍寒抛白苧”中的“白苧”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种衣物
C. 一种建筑 -
诗人通过“斜月带栖鸦”的描写,表达了: A. 旅途的艰辛
B. 夜晚的宁静
C.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高翥的《度仙霞岭》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前者更侧重于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感受,而后者则强调了壮丽的景色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