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乘兴寻僧入翠微,
山中无限野蔷薇。
主人不见从谁赏,
折得繁枝自插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兴致勃勃地去寻访一位隐居的僧人,进入了翠绿的山中,途中看到山中盛开的野蔷薇。然而,主人不在,无法向他请教或赏析这些美景,最后只能自己折下几枝,带回去插在家中。
注释:
- 乘兴:兴致高涨,带着愉快的心情。
- 寻僧:寻找僧人,表明诗人希望与僧人交流或探讨。
- 翠微:形容山色青翠,给人一种清新幽静的感觉。
- 无限:形容数量很多,极为丰富。
- 蔷薇:一种植物,花朵美丽,通常象征爱情或美好。
- 主人:指的是隐居的僧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所期望的知音。
- 自插归:自己折了花枝后回家插在瓶中,表达一种孤独的自赏。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著名的典故,但“寻僧”这一行为在中国诗词中常见,隐喻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约1080-1130年),字子扬,号鹤汀,宋代诗人,生于浙江,后隐居于山林,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翥隐居时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求。隐士文化在宋代盛行,许多文人选择逃离官场,寄情山水,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访铦朴翁不遇二首》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山中景色,诗人以“乘兴寻僧”的开篇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和心情。诗中“山中无限野蔷薇”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虽然未能与主人相遇,诗人仍然通过“折得繁枝自插归”的行为,体现了他自得其乐的心态,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水画面,更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即使没有与人分享,也能享受其中的美好,这种自我欣赏的态度,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乘兴寻僧入翠微:诗人带着兴致去寻找僧人,进入青翠的山中。
- 山中无限野蔷薇:在山中看到了无数盛开的野蔷薇,描绘出自然景色的丰富。
- 主人不见从谁赏:虽然看到了美丽的花朵,但诗人并未遇见主人,感到孤独。
- 折得繁枝自插归:最终只好自己折下花枝,带回去插在家中,表现出一种自得的情怀。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乘兴寻僧”与“自插归”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蔷薇象征美丽与孤独,表明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感到一些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寻访中未能如愿的失落感,以及在孤独中找到自我欣赏的能力。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对美的追求,也深刻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微:象征高远、清新,代表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
- 野蔷薇:象征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寻访的对象是谁? A. 自然
B. 僧人
C. 朋友 -
“山中无限野蔷薇”中“无限”指的是什么?
A. 花的数量很多
B. 花的种类多
C. 没有花 -
诗人最后做了什么?
A. 离开了山
B. 自己折下花枝
C. 等待主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访铦朴翁不遇》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主题,王维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展现了静谧的山居生活,而高翥则通过寻访与自然的结合,表现了隐士的内心追求。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显得宁静,后者则有些许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高翥诗集》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