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回 其一 越调》
时间: 2025-01-11 02:15: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花回 其一 越调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秀色芳容明眸,就中奇绝。
细看艳波欲溜,最可惜微重,红绡轻帖。
匀朱傅粉,几为严妆时涴睫。
因个甚底死嗔人,半饷斜眄费贴燮。
斗帐里浓欢意惬。
带困眼似开微合。
曾倚高楼望远,似指笑频瞤,知他谁说。
那日分飞,泪雨纵横光映颊。
揾香罗,恐揉损,与他衫袖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容貌,光彩照人,尤其她的眼眸尤为奇特。仔细观察她的妆容,仿佛艳丽的波浪即将流淌,然而轻薄的红绡轻轻贴在她身上,令人感到些许遗憾。她的妆容精致而不失自然,几乎让人忘记了她眼睫毛的微微湿润。此时我心中不禁对她的态度感到疑惑,半天的时间里,只能斜眼观望,心中苦恼。帐内的欢愉气氛令人陶醉,我的眼睛似乎因为她的美丽而变得迷离。曾经我在高楼上眺望远方,似乎指着笑容频频闪烁的人,心中默默猜测那人是谁。那天的分别,泪水纵横交错,映照在我的脸颊上。我轻轻揩拭香罗,生怕弄坏了她的衣袖。
注释
- 秀色:指美丽的容貌。
- 芳容:美丽的容颜。
- 明眸:明亮的眼睛。
- 艳波:形容眼神如波浪般动人。
- 红绡:一种轻薄的红色绸子,常用于形容女子的衣物。
- 匀朱傅粉:指精致的妆容,红色的胭脂和白色的粉。
- 严妆:指妆容精致而讲究。
- 死嗔:指生气或不满的样子。
典故解析
本词中多次提及女子的美丽和妆容,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女性美的独特欣赏。周邦彦生活在南宋时期,那是一个文人风雅、歌舞升平的时代。词中对眼神、妆容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对女性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与李清照等并称。其词风华丽,语言精炼,常表达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周邦彦晚年,时代背景为南宋时期。此时的社会风俗对女性的审美标准趋向细腻化、情感化,周邦彦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女性美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看花回 其一 越调》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其语言优雅,情感细腻,展示了作者对女性美的深刻感受。词中通过对女子容貌的细致观察,传达出一种温柔而又复杂的情感。开篇以“秀色芳容明眸”引入,便将读者带入一幅美丽的画卷,随即通过“细看艳波欲溜”进一步渲染出女子的动人之美。
词中不仅描写了女子的外在美,更深入探讨了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如“因个甚底死嗔人”,展现了对情感的无奈与迷惘。每一句都流露出对美的向往与对情感的纠葛,仿佛在细腻的描绘中,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波动。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不仅是对美的赞美,更是对情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词人对女性的独特视角和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秀色芳容明眸:女子的容貌美丽,眼睛明亮,令人惊艳。
- 细看艳波欲溜:细细观察她的眼神,似乎有动人的波光流动。
- 最可惜微重:可惜的是,她的妆容似乎稍显厚重。
- 红绡轻帖:轻薄的红色绸子轻轻贴在她身上,显得娇媚。
- 匀朱傅粉:妆容匀称,红粉相映。
- 几为严妆时涴睫:妆容精致,眼睫毛似乎有些潮湿。
- 因个甚底死嗔人:我心中疑惑,究竟是何人让她如此生气。
- 半饷斜眄费贴燮:在这半天的时间里,只能侧眼观望,心中烦恼。
- 斗帐里浓欢意惬:帐内的欢愉气氛令人陶醉。
- 带困眼似开微合:眼睛因她的美丽而迷离,似开似合。
- 曾倚高楼望远:我曾在高楼上眺望远方。
- 似指笑频瞤,知他谁说:似乎指着笑容闪烁的人,心中默默猜测那是谁。
- 那日分飞,泪雨纵横光映颊:那天的分别,泪水纵横交错,映照在脸颊上。
- 揾香罗,恐揉损,与他衫袖裛:轻轻揩拭香罗,生怕弄坏了她的衣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艳波欲溜”,将眼神比作波浪,生动形象。
- 拟人:如“斗帐里浓欢意惬”,赋予气氛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美的欣赏与对情感的无奈,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描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秀色:象征女性的美丽与魅力。
- 明眸:象征智慧与灵动。
- 红绡:象征柔美与娇媚。
- 泪雨:象征离别的哀伤与情感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女子的眼睛用什么词语形容?
- A. 明亮
- B. 暗淡
- C. 疲惫
- D. 浑浊
-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对女子的什么情感?
- A. 喜爱
- B. 嫉妒
- C. 无所谓
- D. 恨
-
“泪雨”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离别的悲伤
- C. 生气
- D. 期待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周邦彦与李清照:两位词人在情感表达上都极为细腻,但周邦彦更强调对女性外貌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关注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