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20:42

小雨初收。

残灯复亮,孤馆清幽。

怪杀他乡,夜长如岁,春冷如秋。

故园归梦悠悠。

待拍碎、珊瑚枕头。

鸡欲啼时,月将落也,谁伴侬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雨初收。残灯复亮,孤馆清幽。怪杀他乡,夜长如岁,春冷如秋。故园归梦悠悠。待拍碎珊瑚枕头。鸡欲啼时,月将落也,谁伴侬愁。

白话文翻译:

细雨刚停,昏暗的灯光再次点亮,孤独的客馆显得格外清静。真是让人感到奇怪,身在异乡,夜晚却像一年一样漫长,春天的寒冷仿佛似秋天。对故乡的梦境无尽而悠远。等着把珊瑚枕头拍碎,鸡快要鸣叫的时候,月亮也要落下了,谁来陪伴我的愁苦?

注释:

  • 小雨初收:指小雨刚刚停下。
  • 残灯复亮:指昏暗的灯光又重新点亮。
  • 孤馆:形容身处的旅馆寂寞。
  • 怪杀他乡:感慨在外地生活的种种奇怪感受。
  • 夜长如岁:形容夜晚漫长得像一年一样。
  • 春冷如秋:感受到春天的寒冷,似乎像秋天一样冷。
  • 故园归梦悠悠:对故乡的思念无尽而悠远。
  • 拍碎珊瑚枕头:拍打枕头,暗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 鸡欲啼时:指鸡快要叫的时候。
  • 月将落也:月亮快要落下。
  • 谁伴侬愁:谁来陪伴我在心中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士彪,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主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春寒的夜晚,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描绘的情境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流动的人们在外漂泊的无奈与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柳梢青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头的“小雨初收”不仅描绘了天气变化,也暗示了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接着“残灯复亮”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孤馆的清幽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凄楚。诗中“夜长如岁,春冷如秋”更是将孤独与寒冷的感觉推向极致,诗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似乎在暗示着自己心境的变化。

“故园归梦悠悠”一句则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梦中的故园是诗人心灵的寄托,而“待拍碎珊瑚枕头”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状态,暗示着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结尾的“鸡欲啼时,月将落也,谁伴侬愁”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清晨即将来临,但诗人的愁苦依旧无人倾诉,突显了其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美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雨初收:闲适的气氛,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
  2. 残灯复亮:夜晚的孤独感加深,灯光微弱,暗示着诗人的心境。
  3. 孤馆清幽:强调孤独的环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4. 怪杀他乡:对他乡生活的感慨,反映出游子的孤独。
  5. 夜长如岁:时间的无情与漫长,加重了诗人的愁苦。
  6. 春冷如秋:春天的寒冷让人感到失落,似乎与心情相符。
  7. 故园归梦悠悠:对故乡的思念是一种永恒的情感。
  8. 待拍碎珊瑚枕头:表现出难以入眠的状态,暗示思乡之情。
  9. 鸡欲啼时,月将落也:清晨的来临即将打破夜的寂静,时光流逝。
  10. 谁伴侬愁:孤独的情感无处倾诉,增强了诗的悲凉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比作漫长的岁月,增强了时间的沉重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情感结合,如月落与愁苦相伴。
  • 对仗:全诗用词精致,展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孤独、思乡与心灵的挣扎,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无奈与对故乡的不舍,情感真切而深沉。

意象分析:

  • 小雨:象征着忧伤与思念的情感。
  • 残灯:代表孤独与凄凉的环境。
  • 故园:是作者思念的寄托,更是心灵的归宿。
  • 鸡啼:象征着新一天的到来,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夜长如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孤独漫长
    C. 快乐无忧
    答案:B

  2. “鸡欲啼时,月将落也”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新的一天的来临
    B. 诗人对鸡的喜爱
    C. 诗人的欢乐
    答案:A

  3. 诗中“故园归梦悠悠”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什么感情?
    A. 失落
    B. 思念
    C. 厌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情感,但更突出了对亲人的思念;而俞士彪的作品则更加专注于孤独的感受和内心的愁苦。
  • 李白的《静夜思》则以月亮为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相较于俞士彪的细腻,李白的表达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俞士彪研究》
  • 《古诗新解》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