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题钱得闲四时图画)》

时间: 2025-01-10 22:30:03

翠嶂围屏。

留连迅景,花外油亭。

澹色烟昏,浓光清晓,一幅闲情。

辋川落日渔罾。

写不尽、人间四并。

亭上秋声,莺笼春语,难入丹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题钱得闲四时图画)》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翠嶂围屏。留连迅景,花外油亭。
澹色烟昏,浓光清晓,一幅闲情。
辋川落日渔罾。写不尽人间四并。
亭上秋声,莺笼春语,难入丹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四季的变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景物的变化和人们的闲情雅致。翠绿的山峦如屏风般环绕,令人流连忘返,亭外的花木掩映着油漆精致的亭子。淡淡的烟雾笼罩,清晨的光辉明亮而浓烈,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趣。辋川的落日和渔网,仿佛是人间无法完全描绘的四季景色。亭子上秋风的声音,黄莺在春天的歌唱,都难以用画笔表达出来。

注释

  • 翠嶂:青翠的山峦。
  • 留连:流连忘返,留恋。
  • 油亭:油漆精致的亭子,指亭子外观美丽。
  • 澹色:淡淡的颜色。
  • 烟昏:烟雾弥漫的昏暗。
  • 浓光:光线浓烈,形容清晨的光辉。
  • 闲情:闲适的情趣。
  • 辋川:指辋川风景,出自《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渔罾:渔网,形容渔民的生活。
  • 丹青:指绘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道子,号湘山,南宋时期的词人,对词的创作有较高成就。他的词风细腻、清新,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以闲适的情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柳梢青》这首词是吴文英在观赏朋友钱得闲的四时图画时所作,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画作展现了四季的变化,激发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开篇以“翠嶂围屏”勾勒出一幅青翠的山水画,山峦如屏风般环绕,构筑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这种景象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激发了诗人的留恋之情。接着,诗人描绘了亭外的花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描写色彩变化上,诗人以“澹色烟昏”和“浓光清晓”对比,体现出清晨的宁静与生机,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接下来的“辋川落日渔罾”,则将视线转向日落时分的渔民生活,表现了人间的艰辛与美好。

最后,诗人以“亭上秋声,莺笼春语”结束,传达出一种无法用图画表达的情感。尽管自然景色可以描绘,但秋声与春语却是更深层次的体验,只有通过生活的感受才能体会到。

整首词不仅呈现了自然景色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嶂围屏:青翠的山峦环绕四周,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风。
  2. 留连迅景,花外油亭:流连于这美丽的风景,亭外花香四溢,亭子油漆光亮。
  3. 澹色烟昏,浓光清晓,一幅闲情:淡淡的烟雾笼罩,清晨的光辉浓烈,展现出一种悠闲的情趣。
  4. 辋川落日渔罾:辋川的落日和渔网,描绘出人间四季的景色。
  5. 写不尽人间四并:无法用画笔描绘出人间所有的景象。
  6. 亭上秋声,莺笼春语,难入丹青:亭子上秋天的声音,黄莺在春天的歌唱,难以用绘画表现出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峦比作屏风,形象生动。
  • 对仗:如“澹色烟昏,浓光清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声音以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体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嶂: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油亭:象征人文的精致与雅致。
  • 烟昏:象征时光的流逝与朦胧的情感。
  • 渔罾:象征人们的生活与生存智慧。
  • 秋声春语:象征四季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嶂围屏”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A. 绿树成荫
    B. 青翠的山峦
    C. 花香四溢
    D. 亭子美丽

  2. “辋川落日渔罾”中“渔罾”指的是什么?
    A. 渔网
    B. 渔船
    C. 渔人
    D. 渔村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闲适与热爱生活
    C. 愤怒
    D. 迷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及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柳梢青》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登高》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而《柳梢青》则侧重于闲适的情趣。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诗词的魅力:从文本到意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