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时间: 2025-01-23 13:39:09

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

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

意思解释

作者: 释清 〔宋代〕

原文展示

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
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诸佛所居之地,描述了东山的水流潺潺。山石上压着斜生的竹笋,河岸上悬挂着倒挂的花朵,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奇特与美丽。

注释

字词注释:

  • 诸佛: 指众多佛教的佛陀。
  • 出身处: 指佛陀们的出生地或居住地。
  • 东山: 指东边的山。
  • 石压: 石头压着。
  • : 竹笋。
  • 斜出: 斜着长出来。
  • 岸悬: 河岸上悬挂着。
  • 倒生: 倒挂着生长。

典故解析:

  • “诸佛”在佛教中是指多位佛陀,象征着智慧和慈悲。
  • 诗中提到的“东山”可能与佛教的名山相联系,暗示着修行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清是宋代的一位僧人,其诗作多受佛教思想影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对佛法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次游历东山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哲理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宗教的高度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颂》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展现了东山的水流和石笋、花朵的生长状态。诗中表现的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作者以“诸佛出身处”开篇,直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环境,暗示着自然界与佛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石压笋斜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石头对竹笋生长的影响,象征着在困境中也能努力向上生长的生命力。这种意象不仅传达了自然界的真实景观,也隐含着对生命坚韧不拔、不断追求的哲理思考。而“岸悬花倒生”则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不拘一格,花朵的倒挂生长不仅引人注目,更是自然力量的体现。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融合了自然与哲理,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气氛,仿佛在呼唤众人回归内心的平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佛出身处: 直接呈现佛教文化,阐明了诗的主题。
  • 东山水上行: 描绘了山水之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石压笋斜出: 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自然的互动,暗示生命在压力下的生长。
  • 岸悬花倒生: 以奇特的花朵形态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思考,表现生命的多样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石压笋”表现了环境与生命的关系。
  • 拟人: 花朵的“倒生”赋予了自然以生命的情感。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和谐的对比与呼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观来反映佛教思想,强调了生命的韧性与对自然的尊重,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佛法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诸佛: 象征智慧与慈悲。
  • 东山: 自然的象征,代表修行之地。
  • : 代表障碍与挑战。
  • : 生命的象征,表达成长的力量。
  • : 美的象征,展现生命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诸佛出身处”中的“诸佛”是指什么? a) 许多政府官员
    b) 许多佛教的佛陀
    c) 许多诗人

  2. “石压笋斜出”中“石”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美
    b) 障碍与压力
    c) 幸福

  3. 诗中提到的“东山”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修行的环境和自然美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

  1. b) 许多佛教的佛陀
  2. b) 障碍与压力
  3. b) 修行的环境和自然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宁静。
  • 李白的《月下独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释清的《颂》更侧重于佛教哲理与自然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两者虽风格不同,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