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共高僧话,幽寻入宝林。
途分喧寂境,座息是非心。
老鹤栖巢稳,灵鳗蛰井深。
山中饶胜迹,岁月几登临。
白话文翻译:
想要与高僧交谈,幽静地寻访宝林寺。
途中分开了喧闹与安静的境地,坐下来抛却是非之心。
老鹤栖息的巢稳固,灵活的鳗鱼栖息在深井之中。
山中有许多胜景,岁月究竟有多少次来过呢?
注释:
- 高僧:指德行高尚的僧人。
- 宝林:指宝林寺,古代名寺,环境幽静。
- 途分:路途中分开,暗指选择了不同的去处。
- 是非心:指纷争、是非的心态。
- 老鹤:象征长寿与安定。
- 灵鳗:指灵活的鳗鱼,常用于形容珍稀物种。
- 胜迹:指美丽的景点或胜地。
典故解析:
“宝林寺”可能指代历史上某个著名寺庙,象征着修行和内心的宁静。老鹤与灵鳗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长寿和灵敏的特质相联系,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申屠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作者寻访宝林寺时写就,通过与高僧的交流与自然的沉静,表达了对内心宁静和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宝林寺》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美的诗。诗人在开篇便表达了与高僧交谈的渴望,显示出对精神交流的向往,暗示出一种对智慧与内心平静的追求。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感受,喧嚣与寂静的交替,反映出人们在纷杂的社会中常常需要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中老鹤与灵鳗的意象,既代表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人生的哲学:老鹤的巢稳固,暗示着长久与安宁,而灵鳗在井中蛰伏,则体现了一种隐忍与灵动的精神。最后,诗人强调山中胜迹的多样与岁月的流逝,表明了时间的珍贵与自然的恒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共高僧话:表达了与高僧交谈的愿望,体现出对智慧和内心宁静的渴求。
- 幽寻入宝林:描绘了诗人踏上寻访之路,向往幽静的环境。
- 途分喧寂境:在旅途中体会到喧嚣与宁静的对比,暗示内心的挣扎。
- 座息是非心:选择坐下,心中抛却纷争,寻求内心的和谐。
- 老鹤栖巢稳:老鹤象征长寿与安定,暗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灵鳗蛰井深:灵活的鳗鱼隐匿在井中,代表着隐忍的智慧。
- 山中饶胜迹:自然的美景丰富多彩,表示对大自然的赞美。
- 岁月几登临:感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老鹤与灵鳗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与智慧的追求。
- 对仗:诗中“喧寂境”、“是非心”对比鲜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意象贯穿全诗,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内心宁静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僧:象征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 宝林:代表宁静的环境,和修行的场所。
- 老鹤:象征长寿与安定,传达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 灵鳗:代表灵动与隐忍,体现对生命智慧的理解。
- 胜迹: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的结合,表达对生命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鹤”象征什么? A. 年轻
B. 长寿
C. 忍耐
D. 财富 -
诗人希望与谁交谈? A. 自然
B. 高僧
C. 朋友
D. 动物 -
诗中提到的“灵鳗”主要象征? A. 稳定
B. 灵活与隐忍
C. 富贵
D. 忍耐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自然的热爱;两者都展现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宝林寺》更强调精神的交流。
-
李白《月下独酌》: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对孤独的反思,而《宝林寺》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