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会稽刻石山诗》
时间: 2025-01-11 17:11:23意思解释
登会稽刻石山诗
原文展示:
隆山嵯峨,崇峦岧峣。
傍觌沧洲,仰拂玄霄。
文命远会,风淳道辽。
秦皇遐巡,迈北英豪。
宅灵基阿,铭迹峻峤。
青阳曜景,时和气淳。
修岭增鲜,长松挺新。
飞鸿振羽,腾龙跃鳞。
白话文翻译:
隆山高耸而险峻,崇峦挺拔而巍峨。
在海岸边眺望沧海,仰望天空,云霄如拂。
文人雅士在此聚会,风气淳厚,道路悠长。
秦皇在此遥遥巡游,步伐显得英武豪迈。
这里是灵气汇聚之处,铭刻着历史的痕迹。
青阳光辉照耀,时节温和,气候宜人。
修眉的山岭更加鲜活,长松挺立,生机勃勃。
飞鸿展翅,腾龙跃水,生动而有力。
注释:
- 隆山:高大的山。
- 嵯峨:形容山势高而险峻。
- 崇峦岧峣:形容山峰高耸。
- 傍觌:在旁边见到。
- 沧洲:指广阔的海洋。
- 玄霄:高远的天空。
- 文命:文人雅士的命运或声望。
- 风淳道辽:风气淳厚,道路辽阔。
- 秦皇:秦始皇,象征着权威和伟大。
- 宅灵基阿:灵气聚集的地方。
- 铭迹:刻印的痕迹。
- 青阳:春天的阳光。
- 和气淳:和谐而纯净的气氛。
- 修岭增鲜:山岭更加生动鲜活。
- 飞鸿:大雁,象征高远的志向。
- 腾龙跃鳞:比喻生气勃勃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彪之,魏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通常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往往借助游山玩水来抒发情感,逃避现实的困扰。王彪之以刻石为题,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诗歌鉴赏:
《登会稽刻石山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以“隆山嵯峨”、“崇峦岧峣”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高山的雄伟气势,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感受。接着通过“傍觌沧洲,仰拂玄霄”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崇拜,海洋与天空的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广阔感。
在中间部分“文命远会,风淳道辽”,诗人表达了文人之间的聚会,社会风气的淳厚,体现了士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后续提到“秦皇遐巡”,则引入了历史的沉淀,显示出山水之美与历史之重的交融。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通过“飞鸿振羽,腾龙跃鳞”,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展现了王彪之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隆山嵯峨,崇峦岧峣:开篇用生动的形象描绘山的高大和险峻。
- 傍觌沧洲,仰拂玄霄:表达对海洋和天空的向往,营造出辽阔的空间感。
- 文命远会,风淳道辽:强调文人雅士的聚集及良好的社会风气。
- 秦皇遐巡,迈北英豪:引入历史人物,增强文化厚重感。
- 宅灵基阿,铭迹峻峤:提到历史与灵气的交融,山的铭刻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青阳曜景,时和气淳:描绘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气候。
- 修岭增鲜,长松挺新:表现自然生机,山岭和松树的生命力。
- 飞鸿振羽,腾龙跃鳞:以生动的比喻展现自然的活力和力量。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飞鸿振羽”与“腾龙跃鳞”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隆山、崇峦:象征高远志向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 沧洲、玄霄:代表大自然的广阔与深邃。
- 秦皇:象征历史的重大影响与文化的承载。
- 青阳、长松:表达人生的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有哪些?
A. 高山
B. 大海
C. 河流
D. 沙漠 -
诗中哪一句提到秦皇?
A. 隆山嵯峨
B. 文命远会
C. 秦皇遐巡
D. 飞鸿振羽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历史的追忆
B. 对人生的感悟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A,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 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现了豪放不羁的个性,与王彪之的细腻描写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魏晋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