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育王寺》
时间: 2025-01-26 06:45: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来览胜鄮峰境,山路行行雪作堆。
风搅空林饥虎啸,云埋老树断猿哀。
抬头东塔又西塔,移步前台更后台。
正是如来真境界,腊天香散一枝梅。
白话文翻译:
偶尔来到鄮峰的美景,沿着山路走,雪堆成了山。
风在空旷的树林中搅动,饥饿的老虎在咆哮,
云雾笼罩着老树,断了的猿猴在悲鸣。
抬头看见东塔和西塔,迈步前走又见前台与后台。
正是如来所指的真正境界,腊月的天空飘散着一枝梅花的香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鄮峰:地名,可能指某个风景名胜区。
- 览胜:游览美景。
- 行行:形容走的姿态。
- 饥虎啸:形容老虎饥饿而发出的吼叫声,带有威胁感。
- 云埋:云雾笼罩。
- 如来:佛教中指释迦牟尼,象征觉悟的境界。
典故解析:
- “如来真境界”提及佛教理念,强调一种超脱俗世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该诗无确切作者信息,属于明代诗歌,体现了当时文人游历名胜时的情感与思考,风格多样,常见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结合。
创作背景:
诗作大致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游览鄮峰时的所见所感,结合了自然景观与内心的感悟,可能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探索。
诗歌鉴赏:
《游育王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的诗。全诗以游览的视角切入,通过对风景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首联“偶来览胜鄮峰境,山路行行雪作堆”通过“偶来”二字,暗示了诗人非刻意而为的闲游状态,表达出一种随意的轻松感。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自然的力量,饥虎的咆哮与猿猴的悲鸣,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原始与生存的残酷。诗人通过声与色的对比,深刻反映出自然的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在后两联中,诗人抬头望见东、西塔,步移景换再现了寺庙的庄严与神秘。最后一句“正是如来真境界,腊天香散一枝梅”则将自然景观与佛教哲理结合,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美的外在,更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来览胜鄮峰境:偶然来到鄮峰,游览这里的美景。
- 山路行行雪作堆:走在山路上,雪在路旁堆积。
- 风搅空林饥虎啸:风在树林中掀起,饥饿的老虎在吼叫。
- 云埋老树断猿哀:云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断裂的猿猴在哀鸣。
- 抬头东塔又西塔:抬头看到东塔和西塔。
- 移步前台更后台:向前走去又见到前台和后台。
- 正是如来真境界:这正是如来所描述的真正境界。
- 腊天香散一枝梅:腊月的天际飘散着梅花的香气。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风搅空林”、“老树断猿哀”,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如“东塔又西塔”、“前台更后台”,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结合佛教哲理,探讨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鄮峰: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 雪:代表纯洁与宁静,暗含孤寂。
- 老虎与猿:象征自然界的生存斗争,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与脆弱。
- 东塔西塔:象征着宗教的庄严与精神的追求。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尤其在寒冬中仍能绽放,象征希望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饥虎”代表什么? A. 自然的温和
B. 生存的残酷
C. 人的渴望
D. 宗教的力量 -
“正是如来真境界”中的“如来”指的是? A. 自然景观
B. 释迦牟尼
C. 诗人自己
D. 山川河流 -
诗中提到的“云埋老树断猿哀”表现了什么主题? A. 快乐的生活
B. 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
C. 人的孤独
D. 宗教的神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可以将《游育王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自然的威严与生命的真实,后者则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两者都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哲理思考,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歌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