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九日置酒今秋复喜兹会诗呈通判比部并诸》

时间: 2025-04-28 02:28:55

城上凌氛百尺台,晚秋重喜宴楼开。

汎樽露菊疑相识,吹帽霜风是再来。

宝瑟丁宁催客饮,丹萸灿漫辟谁灾。

莫惊银烛先为具,天际残阳唤不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秋九日置酒今秋复喜兹会诗呈通判比部并诸
——宋庠

城上凌氛百尺台,
晚秋重喜宴楼开。
汎樽露菊疑相识,
吹帽霜风是再来。
宝瑟丁宁催客饮,
丹萸灿漫辟谁灾。
莫惊银烛先为具,
天际残阳唤不回。

白话文翻译

在城头的高台上,气氛凝重如云,
晚秋时节再次喜庆,宴会楼阁重新开启。
酒杯中盛着菊花露水,仿佛与我有过渊源,
迎面吹来的霜风,似乎又是再一次的相聚。
宝瑟声声催促客人饮酒,
丹萸的香气四散,驱散了谁的灾难。
不要惊动银烛,已经准备好,
天边的残阳已无法再呼唤回来。

注释

  • 凌氛:指高耸的气氛,给人以高远的感觉。
  • 汎樽:泛指盛酒的杯子,象征饮酒的欢愉。
  • 丹萸:一种花卉,常象征吉祥与美好。
  • 银烛:指蜡烛,象征温暖和光明。
  • 残阳:落日的余晖,象征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庠,字君晦,号子华,生于宋代,曾任职于多个官职,以诗词名世。他的诗风清丽,情感真挚,擅长抒发个人情怀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重阳节,诗人借酒会表达对秋天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祝福。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寓意长寿,诗中反映了这一节日的欢愉氛围。

诗歌鉴赏

《去秋九日置酒今秋复喜兹会诗》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欢庆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的开头以“城上凌氛百尺台”点明了时间与空间的背景,给人一种高远的视野和孤独的感受。接着,诗人通过“晚秋重喜宴楼开”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快,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节日气氛。

“汎樽露菊疑相识”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象征,既代表着节日的韵味,又暗示着与友人的相识与情谊。诗中“吹帽霜风是再来”则描绘了秋风的凉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再会的期待,情感层次丰富,令人感怀。

后半部分,“宝瑟丁宁催客饮”描绘了友人相聚时的欢快场景,诗人用“丹萸灿漫辟谁灾”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最后两句“莫惊银烛先为具,天际残阳唤不回”则深化了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短暂,虽有欢聚,却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上凌氛百尺台:描绘高耸的城台,象征地位和视野。
  2. 晚秋重喜宴楼开:重阳佳节,欢聚的宴会再次开启。
  3. 汎樽露菊疑相识:酒杯中菊花露水,仿佛是老朋友的相遇。
  4. 吹帽霜风是再来:秋风习习,似乎在提醒再度相聚的时光。
  5. 宝瑟丁宁催客饮:用乐器声催促客人饮酒,营造热烈气氛。
  6. 丹萸灿漫辟谁灾:美丽的丹萸花香,驱散了不幸和灾难。
  7. 莫惊银烛先为具:提醒不要打扰准备好的蜡烛。
  8. 天际残阳唤不回:夕阳的余晖无法再召回,暗喻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饮酒与相聚比作旧友重逢,增添情感深度。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人性,似乎在叙说时间的故事。
  • 对仗:整首诗用词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相聚的喜悦,同时又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人生的短暂与珍惜当下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凌氛:象征高远的境界与理想。
  • 菊花:与重阳节关联,象征长寿与美好。
  • 霜风:象征秋天的凉意与时间的流逝。
  • 残阳:象征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友谊的珍贵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D. 节日的欢愉

  2. “丹萸灿漫辟谁灾”中的“丹萸”象征了什么? A. 友谊
    B. 吉祥与美好
    C. 生命
    D. 伤感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去秋九日置酒今秋复喜兹会诗》都涉及到重阳节的主题,前者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后者则是欢聚的场景。两者都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显忧伤,后者则更为欢快。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