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岁寒堂》
时间: 2024-09-19 20:5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歙县岁寒堂》
作者:苏辙 〔宋代〕
槛外甘棠锦绣屏,
长松何者擅亭名。
浮花过眼无多日,
劲节凌寒尽此生。
暗长茯苓根自大,
旋收金粉气尤清。
长官不用求琴谱,
但听风吹作弄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槛外的甘棠树如锦绣般美丽,长松树中哪一棵能称得上亭子的名字呢?眼前的浮花转瞬即逝,坚韧的节操在严寒中依然屹立。隐藏在暗处的茯苓根本就很庞大,收获的金粉气息尤为清新。长官并不需要找琴谱,只需听那风声如琴音般轻轻拂过。
注释:
- 槛外:窗外。
- 甘棠:一种树木,象征美好。
- 长松:长青的松树,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
- 浮花:指那些短暂的花朵。
- 劲节:指坚韧的品格。
- 凌寒: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 茯苓:一种药用真菌,象征隐秘的力量。
- 金粉气:比喻清新的气息。
- 长官:指诗中某位权贵,代表文人生活的雅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歙县岁寒堂》创作于苏辙晚年,正值政治动荡、个人生活困顿时期,诗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坚韧品格的推崇。
诗歌鉴赏:
《歙县岁寒堂》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深情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槛外的甘棠和长松树展现了自然的美。它们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与自然相融的情感寄托。诗中“浮花过眼无多日”的句子,传达出人生短暂与事物无常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而“劲节凌寒尽此生”,则表现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强调在严酷环境中依旧保持清白和高洁的品格。接下来的“暗长茯苓根自大”,提及的茯苓象征着内在的力量与隐秘的价值,强调了真正的力量往往不在表面,而在于内心的充实。
最后两句“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弄声”,则引出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强调享受自然的音乐之声,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槛外甘棠锦绣屏:窗外的甘棠树如同锦绣的屏风,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 长松何者擅亭名:在众多的松树中,哪一棵能独占亭子的美名?引发对自然的思考。
- 浮花过眼无多日:眼前的花朵转瞬即逝,表达对短暂之美的感慨。
- 劲节凌寒尽此生:坚韧的品格在寒冷中依然屹立,赞美不屈的精神。
- 暗长茯苓根自大:暗处的茯苓根象征内在的力量,强调真实的价值常常不显于外。
- 旋收金粉气尤清:收获的金粉气息清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长官不用求琴谱:长官并不需要去寻找乐谱,表明一种超然的态度。
- 但听风吹作弄声:只需听风声如琴音般悦耳,表达对自然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甘棠比作锦绣屏,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劲节凌寒”与“浮花过眼”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风声被形容为琴音,使自然更具人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坚韧品格的赞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与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棠:美好、温柔,象征生命的美丽。
- 长松:坚韧、长青,象征不屈的精神。
- 浮花:短暂、美丽,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劲节:坚定的品格,象征道德与理想的追求。
- 茯苓:隐秘的力量,象征内在的价值与生命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歙县岁寒堂》的作者是?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所提到的长松树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坚韧
C. 短暂
D. 隐秘 -
诗中“浮花过眼无多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命的短暂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
杜甫在《登高》中同样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和自然的感悟,两者都有对岁月流逝的深刻理解,但杜甫更偏向悲壮,而苏辙则更显淡泊与超然。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