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恕九日寄子瞻》
时间: 2024-09-19 20:5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张恕九日寄子瞻
作者:苏辙
无限黄花簇短篱,
浊醪霜蟹正堪持。
坐曹温尔夸勤瘁,
割肉何妨诮诋欺。
世外樽罍终自放,
俗间簿领莫相縻。
茱萸插遍知人少,
谈笑须公一解颐。
王摩诘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
插遍茱萸少一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诗中提到黄花簇拥在短篱旁,喝着浑浊的酒,正好品尝着霜打的螃蟹。坐在这里,我夸耀我的勤劳和疲惫,割舍一部分的肉体又何妨被人嘲讽和诋毁。世外的酒樽我可以随意放置,世俗的事务我不愿被牵绊。虽然茱萸的插枝处处可见,但真正知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若想谈笑,还是需要你来解开我心中的忧愁。王维的诗中已言明,兄弟们登高之处,我却发现茱萸中少了一位。
注释:
字词注释:
- 黄花:指菊花,象征重阳节。
- 短篱:简陋的篱笆。
- 浊醪:浑浊的酒。
- 霜蟹:霜打过的螃蟹,味道鲜美。
- 曹温:指曹操之孙曹丕,他的勤劳受到推崇。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习惯插茱萸以祈求平安。
- 王摩诘:王维的别号,指其诗作。
典故解析:
- 重阳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包括插茱萸、登高等。
- 王摩诘诗:引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广泛的社会经历而闻名,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与团圆,诗人在节日之际借助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传达了对亲友的怀念。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张恕九日寄子瞻》是一首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无限黄花簇短篱”描绘了重阳节时菊花盛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馨的节日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浊醪霜蟹正堪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展现出一种洒脱和淡然的态度。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社会的纷扰和个人的追求,他提到“世外樽罍终自放,俗间簿领莫相縻”,这两句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独立。尽管周围的环境充满了世俗的牵绊,诗人却选择在这重阳佳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最后一部分“茱萸插遍知人少,谈笑须公一解颐”则把思念的主题推向高潮,茱萸的普遍可见却又显得知心的人少,诗人期待着与知己的相聚,显露出对友情的渴望和珍惜。通过王维的诗句,诗人再次强调了兄弟间的情谊,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整首诗在节日的背景下,以自然景物为引子,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苏辙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限黄花簇短篱:描绘了重阳节的菊花盛开,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 浊醪霜蟹正堪持:指的是饮酒和品尝美食,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乐。
- 坐曹温尔夸勤瘁:强调了个人的努力与奉献,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割肉何妨诮诋欺:表达了对外界评价的无所谓,强调了内心的自我。
- 世外樽罍终自放:表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选择随心所欲。
- 俗间簿领莫相縻:不愿被世俗事务所牵绊,追求内心的自由。
- 茱萸插遍知人少:虽然茱萸随处可见,但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少。
- 谈笑须公一解颐:期待与知己的交流来舒缓内心的忧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有较好的对仗关系,如“坐曹温尔夸勤瘁,割肉何妨诮诋欺”。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生的感悟。
- 引用:引用王维的诗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对人生、友情的独立思考,展现了在繁忙世俗中追求内心自由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重阳节和长寿,传达节日的欢乐。
- 浊醪:代表生活的琐碎与不完美,但仍能品味其中的美好。
- 茱萸:象征友情和思念,表达对知己的渴望。
- 樽罍:象征自由与洒脱,展现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王维
B. 苏轼
C. 苏辙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茱萸插遍知人少”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知己的渴望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辙 vs. 王维:两人均描写了重阳节的情感,但苏辙更强调对友情的思念,而王维则更具忧伤的色彩。
- 苏辙 vs. 杜甫:苏辙的诗歌更加洒脱,杜甫则常常带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