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夜,忆子乔、新亭、颖叔九仙山中
知宿何峰顶,应怜此夜寒。
未眠僧舍静,共坐佛镫残。
隔牖松风急,上方钟磬阑。
幽情已堪忆,况是晓来看。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的山峰上过夜呢?想必是要怜惜这个寒冷的夜晚。
在僧舍中未能入眠,静静地与残留的佛灯相伴。
窗外松风呼啸,上方的钟声和磬声交错着。
幽幽的情思已经足以令人回忆,更何况是等到晨晓的光景。
注释:
- 知宿:知道住宿的地方。
- 何峰顶:指的是何处的山峰顶端。
- 怜:怜惜、同情。
- 未眠:未曾入睡。
- 僧舍:僧人的居住处。
- 佛镫:佛教用的灯具。
- 隔牖:窗外。
- 松风:松树的风声。
- 钟磬阑:寺庙中钟和磬的声音。
- 幽情:幽静的情感。
典故解析:
“九仙山”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九仙,象征着高洁与超脱的境界。诗中提到的“晓来看”暗示着晨光将带来新的希望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宪噩,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多描绘山水与人情,风格清新隽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雪夜,诗人独自在僧舍中,思念友人子乔、颖叔,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寒冷的雪夜,诗人独坐在僧舍中,思念着友人,情感深邃而细腻。开头以“知宿何峰顶”引入,既点明了诗人在何处,又暗示着他对友人的关心。接下来,通过“未眠僧舍静,共坐佛镫残”,诗人表现了夜的静谧和心中的孤寂。佛镫的余光照亮了这份孤独,也增添了几分宁静的温暖。
“隔牖松风急,上方钟磬阑”则通过自然音响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松风的急促与钟声的悠远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一句“幽情已堪忆,况是晓来看”,则将思念推向高潮,晨光将唤起更多的回忆,显示出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一种追忆与思考交织的境界,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一个孤独而又深情的夜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知宿何峰顶”:诗人对自己所在的山峰表示疑惑,暗示了在大自然中孤独的状态。
- “应怜此夜寒”:感受到寒冷的夜晚,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与同情。
- “未眠僧舍静”:在静谧的僧舍中未能入眠,体现了内心的孤寂。
- “共坐佛镫残”:与佛灯相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隔牖松风急”:窗外松风呼啸,增添了夜晚的寒意。
- “上方钟磬阑”:钟声与磬声交错,形成一种宁静的音乐背景。
- “幽情已堪忆”:幽静的情感已足以让人怀念。
- “况是晓来看”:晨光将带来更多的思绪和回忆。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音乐感。
- “松风急”与“钟磬阑”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以孤独的思念为主线,探讨了人对友谊、自然的珍视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雪夜:象征孤独与宁静,营造出一种冷冽的气氛。
- 僧舍:代表着超脱与静谧,体现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 松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声音,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 佛镫:代表光明与温暖,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种环境中写下这首诗? A. 山顶
B. 僧舍
C. 家中 -
诗中提到的“幽情已堪忆”是指什么? A. 对自然的思考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感悟 -
“隔牖松风急,上方钟磬阑”这两句的意象分别是什么? A. 自然与人文
B. 友情与孤独
C. 生死与轮回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和隐居生活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对月》:同样表达了在夜晚对友人或自然的思索,但李白更为豪放,而李宪噩则显得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宪噩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