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百余峰海上排,
根连蓬岛荫天台。
百灵若为移中土,
蒿华都为一小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的壮丽景色:四百多座山峰像是在海面上排列着,根基连接着蓬岛,映衬着天台的阴影。如果百灵鸟要迁移到中原,蒿草也不过是那一小堆而已。
注释:
- 罗浮山: 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位于广东省。
- 四百余峰: 形容山峰众多,气势磅礴。
- 海上排: 描述山峰如同在海面上排列,展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象。
- 根连蓬岛: 指山脉的根基与蓬岛相连,表现出山的巍峨与稳固。
- 荫天台: 天台是指另一座山,说明罗浮山的壮丽景色。
- 百灵: 一种鸟,寓意美丽的声音。
- 移中土: 中土指中原地区,诗中提到百灵鸟若迁移到此地。
- 蒿华: 蒿是一种野草,这里指代普通的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具体身份已不可考。宋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繁荣时期,诗人们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追求恬淡自然的诗风。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对罗浮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罗浮山》以其简练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罗浮山的壮观景色及其在自然和人文中的重要地位。开篇“四百余峰海上排”便以气势磅礴的描绘引人注目,展示了罗浮山的巍峨与壮丽。接下来的“根连蓬岛荫天台”,则在视觉上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仿佛可以感受到山的深邃与广阔。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对自然生灵的思考,提到“百灵若为移中土”,表现出对百灵鸟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如果这些美丽的生灵迁移到中原,那里的蒿草就显得微不足道。这一转折不仅突显了罗浮山的独特美丽,更是对自然生态的反思。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人世间繁华的淡然,透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于世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百余峰海上排: 描绘罗浮山的山峰如同在海面上排列,展现出壮观的景象。
- 根连蓬岛荫天台: 山的根基连接着蓬岛,形成了天台的阴影,表现出山的巍峨和大气。
- 百灵若为移中土: 设想百灵鸟迁移到中原,表现出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 蒿华都为一小堆: 如果百灵鸟到了中原,那么那里普通的草丛也显得微不足道,突显了罗浮山的独特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海上排”将山峰比作在海面上的排列,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设问: “若为移中土”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的壮丽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尘世繁华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 象征高耸入云的伟大与壮丽。
- 海: 代表辽阔与无尽,衬托出山的巍峨。
- 百灵: 象征美好与自由的生灵,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 蒿华: 代表平凡与微不足道,形成对比,突出山的独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峰数量是多少? A) 三百
B) 四百
C) 五百
D) 六百 -
诗中“百灵”象征什么? A) 自由与美好
B) 平凡与沉重
C) 忧伤与哀愁
D) 繁华与喧嚣 -
“蒿华”在诗中强调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平凡的微不足道
C) 生命的复杂
D) 人的渺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山水之美。
- 《望庐山瀑布》:以壮丽的瀑布景象展现自然的力量。
诗词对比:
- 《罗浮山》与《庐山谣》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前者更偏重于山的壮丽,后者则更注重水的流动与音韵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与意象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山水诗研究》
这些书籍将为您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供丰富的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