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余素不善倚声,而次女绣孙颇好之,因亦时有所作,积久遂多,但于律未谙,謷牙不免,是所愧耳。》

时间: 2025-01-27 04:57:16

经生家法,只虫鱼笺注。

那得新声斗琼树。

绮窗前、偏有娇女耽吟,摇翠管、时出清词丽句。

因教狂态发,铁板铜琶,也学东坡作豪语。

老去律仍疏、渔唱蘋州,何处觅、霞翁频误。

且细写、蛮笺付红儿,借凤管、鸾笙旗亭流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经生家法,只虫鱼笺注。那得新声斗琼树。绮窗前偏有娇女耽吟,摇翠管时出清词丽句。因教狂态发,铁板铜琶,也学东坡作豪语。老去律仍疏渔唱蘋州,何处觅霞翁频误。且细写蛮笺付红儿,借凤管鸾笙旗亭流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是遵循了传统的家法,只是用虫鱼的笔记来记录。怎么能得到新声与琼树相斗呢?在华丽的窗前,偏偏有美丽的女子沉迷于吟唱,时而摇动翠管,唱出清丽的词句。因此引发了狂态,铁板铜琶也开始模仿东坡的豪放之语。年纪渐长,仍然疏于律诗的渔歌与蘋州的唱和,何处能寻到霞翁频繁的误点呢?不如细细书写蛮笺交给红儿,借用凤管与鸾笙在旗亭中流传。


注释:

字词注释:

  • 经生家法:指遵循传统的文人学问和写作规则。
  • 虫鱼笺:一种以虫鱼为题材的书写材料,形容题材低微。
  • 琼树:象征美好的事物,指新颖的诗词。
  • 娇女:指美丽的女子。
  • 翠管:指乐器,可能是竹笛等。
  • 东坡:指苏轼,著名的文学家,以豪放著称。
  • 蘋州:指与渔歌相关的地名,表现对传统文化的追忆。

典故解析:

  • 东坡:苏轼的别号,因其作品豪放而著称,常被后人引用。
  • 霞翁:可能指某位隐士或名士,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字伯恭,号佩韵,清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其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洞仙歌》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时期,作者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探索,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怀念以及对新兴文化的思考。


诗歌鉴赏:

《洞仙歌》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中使用了大量的音乐意象,如“翠管”、“铁板铜琶”,体现出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诗的开头便提到“经生家法”,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学的依赖,同时也隐含着对创新的渴望。

在描绘娇女吟唱的场景时,诗人通过“清词丽句”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音乐和诗意的世界。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诗人对律诗的疏远与对渔歌的怀念,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美,一方面是对传统的依恋,另一方面是对新声的渴望。这种矛盾使得诗歌充满了层次感,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经生家法,只虫鱼笺注。”:遵循传统写作法则,仅仅是低俗的题材。
  2. “那得新声斗琼树。”:怎么能与新声相较呢?
  3. “绮窗前偏有娇女耽吟,摇翠管时出清词丽句。”:美丽的女子在窗前吟唱,清丽的词句伴随着乐器的旋律。
  4. “因教狂态发,铁板铜琶,也学东坡作豪语。”:因此情绪激动,开始模仿苏轼的豪放。
  5. “老去律仍疏渔唱蘋州,何处觅霞翁频误。”:年纪渐长,对律诗的掌握仍然疏松,何处能找到那位隐士的错误音调。
  6. “且细写蛮笺付红儿,借凤管鸾笙旗亭流布。”:不如细细书写,将之交给红儿,借助乐器在旗亭中流传。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虫鱼笺”比喻低俗的写作材料。
  • 对仗:如“铁板铜琶”与“凤管鸾笙”,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娇女”赋予了独立的情感与思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文化变革中的迷茫与探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娇女:象征美好与青春。
  • 翠管:代表音乐与艺术的灵动。
  • 铁板铜琶:象征传统音乐和诗词的豪放风格。
  • 霞翁:隐士的象征,体现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娇女”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好与青春
    • B. 古典文学
    • C. 传统音乐
  2. “铁板铜琶”与“凤管鸾笙”分别代表什么?

    • A. 传统与创新
    • B. 诗歌与散文
    • C. 男性与女性
  3. 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 A. 完全拒绝
    • B. 依恋与反思
    • C. 盲目追随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蝶恋花》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洞仙歌》:两者都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水调歌头》更显豪放,而《洞仙歌》则带有一丝温柔的怀旧气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俞樾与清代诗歌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