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三 有见》

时间: 2025-02-04 15:48:58

小玉梳成闹扫,善师教就琵琶。

恼人春着杏儿纱,绣带临风一把。

红阁画桨萱草,青墙映出梨花。

斗鸡坊下认儿家,拣取垂杨系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玉梳成闹扫,善师教就琵琶。
恼人春着杏儿纱,绣带临风一把。
红阁画桨萱草,青墙映出梨花。
斗鸡坊下认儿家,拣取垂杨系马。

白话文翻译:

小玉梳理头发时喧闹热闹,善于教导的老师教她弹琵琶。
春天的杏花纱裙让人心烦意乱,绣带随风飘动。
红色的阁楼上画着桨和萱草,青色的墙壁映衬着梨花的美丽。
在斗鸡坊下认出了孩子的家,挑选一棵垂杨树系住马匹。

注释:

  • 小玉:可能指代一个年轻女孩或女子的名字。
  • 闹扫:形容热闹的场景或打扮。
  • 善师:善于教导的老师。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
  • 杏儿纱:春天的杏花图案的纱裙。
  • 绣带:绣花的带子,通常用以装饰。
  • 红阁:红色的阁楼,古代建筑风格。
  • 萱草:一种植物,诗中可能象征着美好。
  • 斗鸡坊:指斗鸡的场所。
  • 垂杨:垂柳,常与春天和柔情联系在一起。

典故解析:

此诗中的“斗鸡坊”可能暗指古代的娱乐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杏儿”在古诗中通常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美好,而“梨花”则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清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日常生活、自然景观及情感为主,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 其三 有见》展现了清代女性生活的细腻与美好。诗中的“小玉”是一个活泼的女子,她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欢乐与喧闹,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诗人通过对“琵琶”的描写,展现了文化和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春天的“杏儿纱”则是青春的象征,表现了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红阁”与“青墙”的描写则构建了一幅优美的春日景象,色彩鲜明、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诗人通过“斗鸡坊下认儿家”这样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和联系,将整个场景拉回到生活的细节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愉悦,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玉梳成闹扫:描绘了小玉梳头时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她的青春活力。
  • 善师教就琵琶:说明小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琵琶,象征着对艺术的追求。
  • 恼人春着杏儿纱:春天的服饰让人心烦,暗示了春天的多变和情感的复杂。
  • 绣带临风一把:描写了绣带随风飘动,营造了一种轻盈的氛围。
  • 红阁画桨萱草:描绘了红色阁楼上的美丽画面,表现了生活的美好。
  • 青墙映出梨花:青色的墙面映衬着洁白的梨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诗意。
  • 斗鸡坊下认儿家:将日常生活情景引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
  • 拣取垂杨系马:结尾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红阁画桨萱草,青墙映出梨花”运用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女子的生活与春天的美景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意象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生活和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青春活力的赞美,展现了清新的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玉:象征年轻的女性,青春与活力。
  • 杏儿纱:象征春天的美好,青春的朝气。
  • 红阁、青墙:象征生活的背景与环境,充满色彩的生活。
  • 斗鸡坊:暗示古代的娱乐与生活氛围。
  • 垂杨:象征春天的柔情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玉梳理头发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A. 安静
    B. 热闹

  2.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古筝
    B. 琵琶

  3. “斗鸡坊下认儿家”中的“儿家”指的是? A. 朋友的家
    B. 自己的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展示了豪放的生活情感。
  • 杜甫《春望》: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与心情。

诗词对比:

  • 吴绮与李清照在描写女性生活时的不同:吴绮偏重于日常生活的细腻,李清照则更注重于情感的深邃。
  • 比较《西江月》与《如梦令》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前者更具生活气息,后者则偏向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