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5-09 00:06:03

夹脊双关透顶,此为大道玄门。

金丹只是此宗根。

大要知时般运。

温养守城野战,华池玉液频吞。

玉炉常使火温温。

采药审他老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夹脊双关透顶,此为大道玄门。
金丹只是此宗根。大要知时般运。
温养守城野战,华池玉液频吞。
玉炉常使火温温。采药审他老嫩。

白话文翻译:

这段诗的意思是:
在修道的过程中,有深奥的道理和技巧,这正是通往大道的关键所在。金丹(指道教炼丹术中的成品)是这个宗派的根本。重要的是要掌握时机和变化。
在修行中,要注重内外的结合,既要守住城池,也要进行野外的修行。华池的美酒(比喻修行中的滋养之物)要频繁饮用。
玉炉中的火要保持温和,采药时要仔细分辨其老嫩。

注释:

  • 夹脊:此处指的是修道的过程与技巧。
  • 双关:含有两层意思,既指技巧,也指道理。
  • 金丹:道教的炼丹术,象征着修道的成果。
  • 温养:指的是修行者需要温和地滋养自己。
  • 华池:比喻修行中所需的滋养物。
  • 玉炉:道教炼丹用的器具,象征修行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廷之,宋代人,生平不详,但以其道教思想和诗作著称。他在道教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作品多探讨修道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教盛行的时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修道生活的理解和体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实践。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一首充满哲理和道理的诗,反映了道教修行的核心思想。诗中的意象通过对比和隐喻,展示了修道者所需的内外兼修的智慧。开篇的“夹脊双关透顶”便揭示了修道之路的复杂与深邃,而随后的“金丹只是此宗根”则强调了金丹作为道教修行的核心,意味着修道者应当在炼丹的过程中寻求更深的真理。

诗中“温养守城野战”一语,形象地表现了修道者在日常生活与修行之间的平衡,需要既能守住自身的修行城池,又能在野外的挑战中不断磨练自己。这种生活态度不仅适用于修道者,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华池玉液频吞”则是对修行滋养的赞美,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后的“采药审他老嫩”则反映了对外界事物的敏锐观察和判断能力,提醒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有辨别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修行道路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夹脊双关透顶:指修道的过程既有深刻的道理,也有高妙的技巧。
  2. 此为大道玄门:这些道理和技巧是通往大道的关键所在。
  3. 金丹只是此宗根:金丹是道教修行的根本,象征着修行的成果。
  4. 大要知时般运:修行者应当掌握时机,随时应变。
  5. 温养守城野战:内外兼修,既要守住自己的修行,也要在生活中积极实践。
  6. 华池玉液频吞:比喻修行中的滋养物,应当常常享用。
  7. 玉炉常使火温温:修行的环境要保持温和,给人以舒适感。
  8. 采药审他老嫩:在修行与生活中,要有细致的观察与判断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金丹、华池玉液等用以比喻修行中的成果与滋养。
  • 对仗:如“温养守城野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夹脊、玉炉等象征修行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修行者在追求道教真理的过程中,需要内外兼修,注重时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敏锐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夹脊:象征修行过程的复杂与深邃。
  • 金丹:象征道教修行的成果与真理。
  • 华池玉液:象征修行生活中的滋养与灵感。
  • 玉炉:修行环境的象征,强调温和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丹”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道教修行的成果
    • C. 自然之美
    • D. 日常生活
  2. 诗中提到的“守城野战”意指什么?

    • A. 保持内心的宁静
    • B. 兼顾日常生活与修行
    • C. 追求外在的成功
    • D. 忽视外部环境
  3. 诗中“玉炉常使火温温”表达了什么?

    • A. 对火的崇拜
    • B. 修行环境的舒适
    • C. 对外部事物的冷漠
    • D. 追求极端的修行方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 《登高》(王之涣):反映了人生的哲理与境界。

诗词对比:

  • 《道德经》(老子):同样探讨道理与修行的关系,强调自然与和谐的哲学思想。
  • 《庐山谣》(李白):描绘山水与修行的结合,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追寻。

粗略解读: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修行、自然与人生哲理的不同理解与表达,但都在强调内外兼修与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