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寺浴》
时间: 2025-01-11 01:3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国寺浴
作者:苏轼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濛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白话文翻译:
老来以后对许多事情都感到懒惰,身上的污垢仍然想着要洗澡。虽然衰老的头发已经没到耳边,但还是烦恼着每个月要洗一次。山中小城有足够的薪炭,烟雾弥漫的汤谷。尘垢又能有多少呢?我悠然自得地摆脱了束缚。披衣坐在小阁中,散发着头发面对修竹。心中被万千烦恼束缚,身体却安然在床上。岂止是忘记了身体的污垢,也在洗净我的荣辱。默默回归,不必多谈,这个道理要深刻理解。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来百事懒:年纪大了,做什么事情都懒惰。
- 衰发不到耳:衰老的发丝已经不再长到耳边。
- 尚烦月一沐:每个月洗澡仍然觉得麻烦。
- 翛然脱羁梏:悠然自得地摆脱了束缚。
- 默归毋多谈:默默回归,不必多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洗净荣辱”,反映了道教和佛教文化中关于洗净身心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风格豪放、清新。
创作背景:
《安国寺浴》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生活困苦之际。此诗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身心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安国寺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诗中以洗澡为引子,借此表达自己对身心的洗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两句以“老来百事懒”引出,展现了衰老带来的无奈与懒惰,然而他在懒惰中仍然渴望通过洗澡来获得身心的解脱。接着,诗人描述了山城的宁静与洗浴的温暖,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显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表达了对外在荣辱的超脱,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他认为,真正的解脱不仅仅在于物质的清洁,更在于对名利的洗净与内心的平静。最后的“默归毋多谈”更是总结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繁杂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来百事懒:老年人对生活的倦怠和无奈。
- 身垢犹念浴:尽管懒惰,仍想着要洗去身上的污垢。
- 衰发不到耳:暗示衰老的无奈和时间的流逝。
- 尚烦月一沐:即使如此,洗澡仍然让人感到烦恼。
- 山城足薪炭:描绘出山中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烟雾濛汤谷:描写洗浴的环境,增添了诗意。
- 尘垢能几何:对尘世的反思,认为污垢无足轻重。
- 翛然脱羁梏: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披衣坐小阁:生活的闲适。
- 散发临修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心困万缘空:内心受到烦恼的束缚。
- 身安一床足:身体的安然,暗示内心的满足。
- 岂惟忘净秽:表明超越表面的洗净,追求更深层的解脱。
- 兼以洗荣辱:既洗净身体,也洗净心中的荣辱。
- 默归毋多谈:强调内心的宁静,不需要多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洗澡喻为洗净荣辱。
- 对仗:如“身安一床足”与“心困万缘空”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身心解脱的渴望,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荣辱的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浴:洗去污垢,象征内心的清净。
- 山城:自然的隐喻,代表了诗人向往的宁静生活。
- 修竹:清雅、高洁的象征,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安国寺浴》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身心解脱的渴望
- C. 对历史的反思
-
诗中提到的“衰发不到耳”意指什么?
- A. 头发长得很快
- B. 衰老的状态
- C. 对美的追求
-
“默归毋多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喜欢喧闹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
- C. 渴望与人交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强调内心的解脱与超然,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带来的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苏轼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