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露何漙漙,黄华凄以寒。
北堂闻蟋蟀,南斗正阑干。
楚客心如玉,燕姬气若兰。
过降君子宴,磬折尽交欢。
白话文翻译:
白露时节,天气渐渐寒冷,黄菊花在秋风中显得有些凄凉。北堂传来蟋蟀的鸣叫声,南斗星正好悬挂在栏杆上。楚地的客人心中犹如美玉般纯净,燕地的女子气质如同兰花般高雅。经过君子的宴席,乐曲声中,欢声笑语已经尽情散去。
注释:
- 漙漙:形容水波荡漾,意为天气湿润。
- 黄华:指黄菊花,象征秋天的到来。
- 北堂:指北方的楼台。
- 蟋蟀:一种昆虫,常在秋天鸣叫,象征孤独与思念。
- 南斗:指南斗星,古代天文学中用以指代特定星宿。
- 楚客:来自楚地的客人,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 燕姬:指燕地的女子,寓意温柔美丽。
- 君子宴:指高尚人士的聚会。
典故解析:
- 蟋蟀鸣秋:蟋蟀鸣叫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秋天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兰花气质:兰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与优雅,常用以比喻女子的品德与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登春,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作品多以抒情、写景为主,意图表现自然与人情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夕,正值白露时节,作者在李北山园亭赏菊,观妓,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友情与爱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秋意,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又富有情感的氛围。开头以“白露”引入,立即给人一种季节变换的感觉,白露时节的寒意与黄菊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北堂闻蟋蟀”描绘夜晚的静谧与孤独,蟋蟀的鸣叫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内心情感的共鸣。
“楚客心如玉,燕姬气若兰”两句,将人际关系与自然景物结合起来,诗人对楚地客人的赞美与对燕地女子的赞美,展现了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与向往。“过降君子宴”一句则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欢聚的短暂性,最终“磬折尽交欢”则是对这场欢宴的感伤与余韵,体现了人生聚散无常、情感脆弱的哲理。
整首诗在意象上相互交融,情感上层层递进,体现了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及对于秋天深切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露何漙漙:描绘了白露时节的湿润,传达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寒意的感觉。
- 黄华凄以寒:黄菊花在秋季的凋零,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季节的轮回。
- 北堂闻蟋蟀:蟋蟀的鸣叫声带来孤寂,突显诗人的内心孤独。
- 南斗正阑干:南斗星悬挂在栏杆上,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时光的珍惜。
- 楚客心如玉:赞美楚地的客人心地纯净,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燕姬气若兰:通过兰花比喻燕地女子的高雅气质,展现诗人对美的向往。
- 过降君子宴:回忆与交往的场合,暗示社交的短暂与难得。
- 磬折尽交欢:总结欢聚的结束,带有一丝伤感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心如玉”、“气若兰”形象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诗句韵律感强烈,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体现出秋夜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人际关系的瞬息万变,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与对人情冷暖的深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露:象征季节的变化,传达出时间的流逝。
- 黄华:菊花常常象征坚韧与孤独,寓意诗人的情感。
- 蟋蟀: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楚客、燕姬:代表了理想人格与美好情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
“楚客心如玉”中的“玉”代表什么?
- A) 美丽
- B) 坚贞
- C) 纯洁
- D) 哀伤
-
“磬折尽交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兴奋
- D) 无奈
答案:
- C) 秋
- C) 纯洁
- B)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秋天的思念与孤独之情,相较于《九日夜集李北山园亭赏菊观妓》,杜甫更加强调了亲情的思念,而宋登春则更多地集中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交聚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