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沙门继彻游京寺
作者:刘绩 〔明代〕
原文展示:
芳兰不怨秋,幽桂不媚春。
拂拭片月心,斗薮孤鹤身。
采珠须采蒨,怀玉休怀珉。
当思镜中渌,归濯屐底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沙门继彻的送别之情,提到芳兰和幽桂在季节变化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不会因环境改变而有所怨恨或迎合。接着,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宁静与孤独的情感,借孤鹤的形象展现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采珠时应选择美丽的蒨草,而在怀玉时则不必留恋那些平庸的珉石。最后,诗人提醒要反思自身的内心,正如镜中所映的清水,需清洗鞋底的尘埃,以保持内心的清净。
注释:
字词注释:
- 芳兰:芳香的兰花,象征高洁的品德。
- 幽桂:指幽静的桂树,象征孤独的高雅。
- 拂拭:轻轻拂去,象征对内心的净化。
- 斗薮:指斗争与困境,常用以比喻艰难的处境。
- 孤鹤:孤独的仙鹤,象征高洁和不受世俗拘束。
- 蒨:一种美丽的草,象征珍贵的事物。
- 珉:一种普通的玉石,象征平庸的事物。
- 镜中渌:清澈的镜水,象征内心的明澈和明镜般的自省。
- 濯屐底尘:洗去鞋底的尘埃,象征清理内心的杂念与污垢。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及的“芳兰”、“幽桂”以及“孤鹤”等意象均出现在古典诗词中,表达了文人雅士对高洁品德的向往和追求。古代文人常通过自然界的植物与动物象征自己的志向与情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绩,明代诗人,字孟实,号玉山,著有多部诗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洁。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送别沙门继彻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希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高洁情操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内心清净与高尚情操的追求。开篇的“芳兰不怨秋,幽桂不媚春”展现了自然界万物的独立精神,强调了内心的坚定和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品德。接下来的“拂拭片月心”与“斗薮孤鹤身”,通过孤鹤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清雅的追求,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志向。
而后两句“采珠须采蒨,怀玉休怀珉”,则深刻地阐释了选择与放弃的哲学,提倡在追求珍贵精神财富时,要放弃那些平庸的东西。最后的“当思镜中渌,归濯屐底尘”,警示人们要时常自省,清理内心的杂念与尘埃,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宁静。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工整对仗,内容上更是哲理深邃,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芳兰不怨秋:即使秋天来临,芳兰也不因失去春光而感到怨恨,象征一种坚韧与淡泊。
- 幽桂不媚春:幽静的桂树不会为了迎合春天而改变自身,突出自我价值。
- 拂拭片月心:轻轻拂去内心的杂念,追求一种宁静的心境。
- 斗薮孤鹤身:在困境中仍保持孤独的高洁,象征对理想的坚持。
- 采珠须采蒨:在选择珍贵事物时应有所 discernment,选择真正美丽的东西。
- 怀玉休怀珉:追求精神上的珍贵,不必留恋那些平凡的物质。
- 当思镜中渌:提醒反思自身,保持内心如镜水般的清澈。
- 归濯屐底尘:洗去世俗的尘埃,保持内心的纯净。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尤其是对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我追求和高洁品德的向往,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坚定,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兰:象征高洁与独立。
- 幽桂:象征孤独与高雅。
- 孤鹤:象征超脱与不羁。
- 镜中渌:象征自省与清净。
- 屐底尘:象征世俗的干扰与杂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芳兰不怨秋”中的“怨”意指: A. 感到愤怒
B. 感到遗憾
C. 感到无奈
D. 感到怨恨 -
“怀玉休怀珉”中的“珉”象征: A. 珍贵的玉石
B. 平庸的物质
C. 美丽的事物
D. 高尚的情操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送别情感,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刘绩则侧重于内心的哲思与自省。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绩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