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涧行屈曲似乘槎,
流水漂裙乱晓霞。
紫翠堆中访萧寺,
隔溪烟树两三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弯曲的山涧,像是乘坐竹筏一样在行走,溪水流动,仿佛把裙子飘荡得凌乱不堪,与清晨的霞光交织在一起。在翠绿的山色中,我去探访那座萧静的寺庙,而隔着小溪,隐约可见两三户人家的烟树。
注释:
- 涧:指山间的小河或小溪。
- 乘槎:乘坐竹筏。槎(chá)指竹筏,古人常用竹筏漂流。
- 漂裙:形容水流把裙子漂浮得凌乱。
- 晓霞:清晨的霞光,指日出时的云彩。
- 紫翠:指青山绿水,色彩鲜明的自然景色。
- 萧寺:幽静的寺庙,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 隔溪烟树:指隔着溪流,可以看到几棵冒烟的树木,暗示有人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彦国,字子德,号天游,生于宋代,生活于南宋时期。他以诗词为主,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雅致,富有哲理性。他的诗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翁彦国游历山水之间时,表达了他的闲适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寺庙和山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西岩寺》通过描绘山涧、流水、寺庙和人家,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场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柔美与人文的和谐。首句“涧行屈曲似乘槎”,生动地形象化了曲折的山涧,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顺流而下的轻快与舒适。而“流水漂裙乱晓霞”则运用富有动感的意象,展现了清晨的溪水与霞光交融的美丽画面,传达了一种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景象。
第三句“紫翠堆中访萧寺”则将视线转向寺庙,表达了诗人寻求宁静的愿望。在这样的场景中,寺庙显得格外清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最后一句“隔溪烟树两三家”则通过描绘人家,增添了人文气息,使得整幅画面更加完整和生动。
整首诗意境优美,字句之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涧行屈曲似乘槎:描写山涧蜿蜒曲折,水流如竹筏般轻快。
- 流水漂裙乱晓霞:水流轻轻漂动,像裙子一样在晨霞中翩翩起舞。
- 紫翠堆中访萧寺: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寻找那座幽静的寺庙。
- 隔溪烟树两三家:小溪隔开,隐约可见两三户民居,营造出人烟稀少的幽静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乘槎”,将涧水比作竹筏,生动形象。
- 对仗:如“紫翠堆中”与“隔溪烟树”,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晓霞”、“漂裙”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涵,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涧:象征自然的灵动,流动的生命。
- 晓霞:象征清晨的美好与希望。
- 萧寺:象征宁静、内心的归属和精神的寄托。
- 烟树:象征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涧行屈曲似乘槎”描绘的是哪个自然元素? a) 山脉
b) 河流
c) 森林
d) 湖泊 -
“紫翠堆中访萧寺”中“紫翠”指什么? a) 房屋
b) 山水
c) 田野
d) 花园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b) 河流
- b) 山水
- b) 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翁彦国的《西岩寺》,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静谧之美,而翁彦国则更侧重于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