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孟侍御早朝见寄》

时间: 2025-01-22 09:00:23

河倾月向西,九陌鼓声齐。

尘静霜华远,烟生曙色低。

禁门人已度,宫树鸟犹栖。

疏懒劳相问,登山有旧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孟侍御早朝见寄
作者: 姚合 〔唐代〕

河倾月向西,九陌鼓声齐。
尘静霜华远,烟生曙色低。
禁门人已度,宫树鸟犹栖。
疏懒劳相问,登山有旧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月亮在西边逐渐消失,城市的各条街道上传来整齐的鼓声。尘土静谧,霜花已经远去,晨雾在微弱的曙光中升起。禁宫的大门已经有人走过,宫中的树上,鸟儿依旧栖息。彼此之间显得疏远懒散,登山时却发现那条旧梯子依然存在。

注释:

  • 河倾月向西:表现清晨的景象,月亮向西沉落。
  • 九陌鼓声齐:指城市的各条街道上传来的鼓声,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尘静霜华远:尘土静谧,霜华已远,说明清晨的宁静。
  • 烟生曙色低:晨雾在低垂的光线中升起。
  • 禁门人已度:禁宫的大门已有人经过。
  • 宫树鸟犹栖:宫中的树上,鸟儿依然栖息,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生活气息。
  • 疏懒劳相问:彼此之间显得疏远且懒散。
  • 登山有旧梯:登山时发现旧时的梯子,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存在。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早晨的宁静与繁忙之间的对比,同时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禁宫、鸟儿等意象,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宫廷生活有关,表现出诗人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生于公元大约公元780年,卒于公元850年,字子恭,号秋水,晚号鱼山。姚合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恬淡。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其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当时社会的观察。

诗歌鉴赏:

《答孟侍御早朝见寄》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展现了唐代诗人姚合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平和感受。诗的开头以“河倾月向西”引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晨景,月亮在西边沉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新的开始。接着“九陌鼓声齐”,通过鼓声的描写,传达出清晨的忙碌与活力,形成了宁静与繁忙的鲜明对比。

“尘静霜华远,烟生曙色低”这两句则将视线转向自然,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早晨,霜华渐行渐远,晨雾轻轻升起,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显忧伤的氛围。紧接着“禁门人已度,宫树鸟犹栖”,描绘了禁宫生活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宫廷生活的观察,鸟儿的栖息象征着安宁与宁静。

最后两句“疏懒劳相问,登山有旧梯”,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懒散,暗示着对往昔的怀念与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生活的丰富与复杂,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倾月向西:描绘夜晚渐渐消逝,月亮向西落下的宁静场景。
  2. 九陌鼓声齐:各条街道的鼓声齐鸣,展现城市的活力。
  3. 尘静霜华远:晨霜已远,尘埃静谧,表现早晨的宁静。
  4. 烟生曙色低:晨雾逐渐升起,笼罩着低垂的曙光。
  5. 禁门人已度:禁宫的大门有人经过,暗示着宫廷的生活。
  6. 宫树鸟犹栖:宫中的树上,鸟儿依旧栖息,体现出生活的平静。
  7. 疏懒劳相问:人与人之间显得疏远,问候显得懒散。
  8. 登山有旧梯:意外发现旧时的梯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河倾月向西”,将月亮的落下比喻为倾斜的河流,形象生动。
  • 对仗:如“尘静霜华远”与“烟生曙色低”,两个短语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与繁华,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
  • 鼓声:代表生活的忙碌与活力。
  • 霜华:意指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 鸟儿:象征安宁与自然的和谐。
  • 旧梯:代表过去的记忆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陌鼓声齐”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宁静
    • B. 城市的繁忙
    • C. 夜晚的沉静
    • D. 田园的宁静
  2. “禁门人已度”中的“禁门”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学校
    • B. 宫廷
    • C. 市场
    • D. 茶馆
  3. 诗中描述的鸟儿的状态是?

    • A. 飞翔
    • B. 休息
    • C. 饮水
    • D. 歌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比较姚合的《答孟侍御早朝见寄》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但姚合更注重城市生活的细腻观察,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心境的结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意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