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陟遐上人游天台
唐·姚合
万叠赤城路,终年游客稀。
朝来送师去,自觉有家非。
石净山光远,云深海色微。
此诗成亦鄙,为我写岩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通往天台山的红色山路,重叠的山峦令人叹为观止,但一年四季游人稀少。今天早晨我送别上人,他却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山石的清澈和远方的光芒,云雾笼罩下的海面显得渺小无比。作这首诗虽然水平有限,却是我为你写的岩石门扉。
注释:
- 万叠:形容山峦重叠,数目众多。
- 赤城路:指红色的山路,可能与天台山的特征相关。
- 游客稀:表示前来游玩的旅人少之又少。
- 自觉有家非:自我感到与家乡无缘,意为内心的孤独。
- 石净:形容山石洁净。
- 海色微:海面在云雾中显得微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约 780-843),字子渊,唐代诗人,生于今河南。他的诗以清新隽永、情致细腻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送别朋友之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祝愿,同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思考。天台山作为道教圣地,诗中也夹杂着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天台山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开篇“万叠赤城路”,鲜明地展示了壮阔的山峦,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接着“终年游客稀”则带来了一种孤独感,指出虽然风景优美,却少有人来享受,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
“朝来送师去,自觉有家非”,这句反映了作者对于友人的依恋与惆怅,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孤独和归属感的缺失。随后两句“石净山光远,云深海色微”继续塑造出宁静清幽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天台山的美丽与辽阔。
最后一句“此诗成亦鄙,为我写岩扉”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虽然觉得自己的诗作不够精美,但写下这首诗作为对友人的纪念,表达了深厚的情感。整首诗体现了自然的壮美与人心的细腻,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叠赤城路”:描绘天台山的重叠山峦,色彩鲜明。
- “终年游客稀”:强调人迹罕至,增添了孤独感。
- “朝来送师去”:早晨送别朋友,表现了深厚的友谊。
- “自觉有家非”:流露出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
- “石净山光远”:山石的清澈与远方的光辉,表现自然之美。
- “云深海色微”:云雾缭绕,海面显得渺小,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此诗成亦鄙”:自谦之辞,表达对自己作品的谦逊。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叠赤城路”与“终年游客稀”,形成对称和谐美。
- 比喻:用“云深海色微”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送别为线索,表达了友谊的珍贵与人生的孤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赤城:象征壮丽山河,体现自然之美。
- 游客:代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人与自然的疏离。
- 石山、云海:象征宁静、深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姚合
- D. 白居易
-
“自觉有家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对家乡的思念
- B. 对友人的祝福
- C. 对孤独的感慨
- D.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万叠赤城路”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游客的稀少
- B. 山的重叠壮丽
- C. 友人的离去
- D. 诗人的谦逊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送陟遐上人游天台》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感慨,但李白的诗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而姚合的诗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深刻交融与内心的孤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姚合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