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慢/瑞鹧鸪》

时间: 2025-01-10 22:15:59

海东今日太平天。

喜望龙云庆会筵。

尾扇初开明黼座,画帘高卷罩祥烟。

梯航交凑端门外,玉帛森罗殿陛前。

妾献皇龄千万岁,封人何更祝遐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慢/瑞鹧鸪
海东今日太平天。喜望龙云庆会筵。
尾扇初开明黼座,画帘高卷罩祥烟。
梯航交凑端门外,玉帛森罗殿陛前。
妾献皇龄千万岁,封人何更祝遐年。

白话文翻译:

今天在海东,万里太平,
我喜见龙云飞舞,庆祝盛筵。
尾扇刚刚打开,照亮了华美的座位,
画帘高高卷起,笼罩着祥和的烟雾。
梯航交错在端门之外,
玉帛齐备在殿前恭迎。
我愿献上祝愿,愿皇上长寿千万年,
祝愿封人再来祝福长久的年岁。

注释:

  1. 海东:指的是东海一带,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安宁。
  2. 龙云:象征祥瑞的云,常用来比喻皇帝的圣明。
  3. 尾扇:指的是华美的扇子,古时用于装饰和礼仪。
  4. 明黼座:指的是华丽的座位,黼为一种图案,象征高贵。
  5. 梯航:指的是梯子和船只,象征着通往皇宫的交通。
  6. 玉帛:指的是玉器和丝绸,象征丰盛的贡品。
  7. :古代女性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指代诗中说话者。
  8. 祝遐年:祝愿长久的年岁,表达对皇帝的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词作者为佚名,具体身份不详,属于宋代作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诗词创作繁荣,流派众多。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宋代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动荡,随着国家的逐渐稳定,民众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皇帝的祝福成为创作的主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太平天”开篇,直接引入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为全诗奠定了喜庆的基调。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盛大的庆典场面,展示了皇宫中的隆重和华丽。词中“尾扇初开明黼座,画帘高卷罩祥烟”,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场景,也传达出一种神圣的氛围,体现了对皇权的尊崇。用“梯航交凑端门外,玉帛森罗殿陛前”描绘了盛典的景象,描写了朝廷的富丽堂皇,以及臣民对皇帝的忠诚和期盼。

结尾部分,诗人以“妾献皇龄千万岁”表达了对皇帝的祝愿,展现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体现了民众对皇权的虔诚与依赖。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华美的辞藻和强烈的祝愿,展现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东今日太平天:表达了当下的社会安宁与繁荣。
  2. 喜望龙云庆会筵:以龙云象征皇帝,庆祝盛大宴会的气氛。
  3. 尾扇初开明黼座:描绘开扇后的华美座位,象征高贵与华丽。
  4. 画帘高卷罩祥烟:展现了祥和的氛围,增强了庆典的神圣感。
  5. 梯航交凑端门外:形象地描绘了盛会的热闹场景。
  6. 玉帛森罗殿陛前:强调了朝廷的富丽与臣民的恭敬。
  7. 妾献皇龄千万岁:表达对皇帝的祝愿,展现了诗人对权力的崇敬。
  8. 封人何更祝遐年:进一步加深了对皇帝长寿的期盼,反映出臣民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云”象征皇权,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排比:描述场景时使用排比手法,加强了气氛的渲染。

主题思想:

全诗以庆祝太平盛世为主线,表达了对皇帝的祝福与对国家安定的向往,展现了臣民对皇权的依赖和尊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龙云:象征皇权与祥瑞。
  2. 尾扇:代表华贵和礼仪。
  3. 画帘:体现了盛典的隆重与神秘。
  4. 玉帛:象征财富与尊贵。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盛会的华丽场景,也蕴含了对国家和皇帝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祝愿太平盛世
    • C. 个人情感
    • D. 乡土风情
  2. “龙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风云变化
    • B. 皇权
    • C. 自然景象
    • D. 人民
  3. 诗人希望皇帝能够长寿,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个人抱怨
    • B. 对国家的忠诚
    • C. 对权力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作品,描写了豪情壮志与对国家的思考。
  • 《水调歌头》:同样是描写国家与个人情感的词作。

诗词对比:

  • 《如梦令》:李清照的作品,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作品,描绘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虽侧重点不同,均体现了对时代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