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其四 漫兴作》

时间: 2025-01-26 04:16:48

未到山前骑马回。

风吹雨打已无梅。

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

也曾头上带花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到山前骑马回。
风吹雨打已无梅。
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
百无是处老形骸。
也曾头上带花来。

白话文翻译:

骑马未到山前就返回了。
狂风暴雨中梅花已不再。
与谁一起消遣两三杯酒呢?
和旧时春天的情景相似,
却已百无聊赖,容颜老去。
我曾经也曾头上插花而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未到:还没有到达。
  • 骑马回:骑马返回。
  • 风吹雨打:形容天气的恶劣。
  • 消遣:打发时间,消磨时光。
  • 一似:似乎。
  • 旧时:过去的时光。
  • 百无是处:形容无所事事,非常无聊。
  • 老形骸:年老的身体,形容衰老。

典故解析:

  • 带花来:古代文人常常在春天时插花,象征春天的美好和生机,也表明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亦是政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风格豪放,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创作背景:
《杏花天 其四 漫兴作》创作于辛弃疾晚年,诗中渗透着对时光流逝和个人衰老的感慨。诗人在春天的气息中感到无奈与孤独,这种情感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力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杏花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不再青春的骑士,未到山前就因风雨而折返,这一过程象征着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风雨无情,梅花已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消逝。而后,诗人又引入了饮酒的场景,“共谁消遣两三杯”,表达了对陪伴的渴望与孤独的无奈。接下来,诗人感叹与旧时的春天相似,却又感到百无聊赖,身体的衰老让他倍感失落。最后一联则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昔日的欢愉与今日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情感深沉而复杂。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出辛弃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到山前骑马回:未到达目的地,骑马就返回,暗示着未能实现的理想。
  2. 风吹雨打已无梅:恶劣的气候使得梅花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失去。
  3. 共谁消遣两三杯:与谁一起喝酒打发时间,流露出孤独与无奈。
  4. 一似旧时春意思:春天的感觉依旧,但却添了失落。
  5. 百无是处老形骸:无所事事,身体衰老,体现出生活的乏味。
  6. 也曾头上带花来:曾经也是年轻时带着花朵,渴望美好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吹雨打”比喻严酷的生活。
  • 对仗:如“风吹雨打”和“未到山前骑马回”,形成对比。
  • 拟人:如“梅”被拟人化,赋予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过往青春的怀念与生命无常的感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风雨: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变幻。
  • 酒杯:象征享乐与交往,反映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未到山前骑马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失落
    C. 兴奋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共谁消遣”反映了诗人的怎样状态?
    A. 孤独
    B. 快乐
    C. 忧伤
    答案: A

  3. “也曾头上带花来”中的“带花”有何象征意义?
    A. 美好与青春
    B. 贫穷与困惑
    C. 忘却与离别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杏花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失落,而李清照则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