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弃疾的《西江月 其六》原文如下: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宏伟的场景,诗人首先提到朝堂上的谋士和战场上的将领,暗示着军事和政治的结合。接着,诗人指出了成功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接着提到燕国的强大,意味着即使是燕国也可以被征服。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幅盛大的庆祝场景,表示今天的成就,未来的壮志,最后全城的人都在唱着大风歌,前来祝贺。
注释:
- 谋臣:指负责谋划的官员。
- 帷幄:指军营或朝廷中的帐幕,象征谋划和决策的场所。
- 猛将:指勇猛的将领。
- 干戈:指战争的工具,象征战斗。
- 天时地利与人和:成功的条件,分别指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 燕可伐与曰可:指燕国是个强大的国家,但也是可以征伐的对象。
- 楼台鼎鼐:形容盛大的庆典场面,楼台高耸,鼎鼐象征国家的富饶与安定。
- 剑履山河:指将来要征战的决心与雄心,剑履象征武将的气概。
- 大风歌:古代一种歌唱的形式,象征着气势磅礴的歌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诗人,政治家。以豪放派词风著称,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
-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辛弃疾经历了多个战斗和政治斗争后创作的,表达了其对国家前景的思考以及对成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西江月 其六》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通过描写朝堂与战场的结合,凸显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强调了成功的多重因素,如“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激昂,尤其在结尾部分,描绘了全城人民欢庆胜利的场景,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的情感张力,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使命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开场即设立了政治与军事的对立,暗示两者相辅相成。
- “天时地利与人和”:列举成功的条件,强调三者的重要性。
- “燕可伐与曰可”:通过燕国的例子,阐明即使强敌也有被击败的可能。
-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描绘庆祝的场景,并表达征战的决心。
-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强调团结与庆祝的氛围,展现出国家的繁荣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谋臣帷幄,猛将干戈”,形成鲜明对比。
- 排比:天时、地利、人和的列举,增强了语势。
- 象征:楼台鼎鼐象征国家的繁荣与稳固。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强调成功的多重条件,同时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功名事业的坚定追求。
意象分析:
- 谋臣:象征智慧与策略。
- 猛将:象征勇气与力量。
- 大风歌:象征团结与气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西江月 其六》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田园风光
- B. 战争与庆祝
- C. 个人情感
- D. 自然景色
-
“天时地利与人和”中的“三者”分别指什么?
- A. 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社会关系
- B. 政治、经济、文化
- C. 个人、家庭、国家
- D. 友情、爱情、亲情
-
诗中提到的“燕国”代表了什么?
- A. 一个和平的国家
- B. 一个强大的敌国
- C. 一个遥远的地方
- D. 一个历史悠久的朝代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辛弃疾更注重现实与策略,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豪情与理想。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