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倩得薰风染绿衣》

时间: 2025-01-26 03:21:41

倩得薰风染绿衣。

国香收不起,透冰肌。

略开些子未多时。

窗儿外,却早被人知。

越惜越娇痴。

一枝云鬓上,那人宜。

莫将他去比荼。

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倩得薰风染绿衣
辛弃疾

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略开些子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越惜越娇痴。一枝云鬓上,那人宜。莫将他去比荼。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白话文翻译

倩得薰风染绿衣:轻轻地被春风染上了绿衣裳。
国香收不起,透冰肌:清香的花朵无法收起,透出如冰般的肌肤。
略开些子未多时:花瓣刚刚开放,还不久。
窗儿外,却早被人知:窗外的情景,却早已被人察觉。
越惜越娇痴:越是珍惜,越显得娇嫩痴迷。
一枝云鬓上,那人宜:那个人正好配得这枝如云般的鬓发。
莫将他去比荼:不要拿她与荼(苦菜)相比较。
分明是,他更的些儿:显然是,她更加出众一些。

注释

  • :美丽、可爱的意思。
  • 薰风:温暖的春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国香:指花朵的香气,常用以形容名花。
  • 透冰肌:形容肌肤晶莹剔透,如冰一般。
  • 窗儿外:指窗外的世界,表达一种与外界的联系。
  • 云鬓:形容发髻如云般柔美。
  • :苦菜,象征平凡、苦涩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代表作有《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其词风豪放、激昂,常反映个人的抱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辛弃疾壮年,他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内心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作品中那种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小重山·倩得薰风染绿衣》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轻柔而美丽的女子,似乎是在借用自然的美来映衬人间的情感。诗人在开篇用“倩得薰风染绿衣”展现出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的生机,紧接着以“国香收不起,透冰肌”描绘女子的美丽与清香,体现了诗人对女性的欣赏与赞美。

在“略开些子未多时”中,隐含着春花刚绽放的短暂之美,带有一种脆弱而又珍贵的感觉。而“窗儿外,却早被人知”,则暗示着这份美丽并非只属于诗人自己,外界的目光已然注意到了这一切,传达出一种无奈的心情。

“越惜越娇痴”反映出诗人对美的渴望与珍惜,情感愈发浓烈,似乎在呼唤着对方的回应。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莫将他去比荼”及“分明是,他更的些儿”来强调对方的独特与无可替代,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情感依恋。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人间美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情感深邃而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倩得薰风染绿衣:以春风来渲染美的形象,象征春天的到来。
  2. 国香收不起,透冰肌:强调了女子的美丽与清香,令人陶醉。
  3. 略开些子未多时:微微开放的花朵,暗示春天短暂。
  4. 窗儿外,却早被人知:引入外界的关注,暗示美丽的无奈。
  5. 越惜越娇痴:情感的加深使得美感愈发珍贵。
  6. 一枝云鬓上,那人宜:形象化地描绘出适合的对象。
  7. 莫将他去比荼:强调对方的独特之美。
  8. 分明是,他更的些儿:再次确认对方的卓越,感情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丽比作春天的花朵。
  • 拟人:赋予春风和花朵以情感。
  • 对仗:词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美丽女子的欣赏以及对爱情的渴望,蕴含着对美好与短暂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薰风:象征温暖、春天、生命的复苏。
  • 国香:代表独特、芬芳的美好事物。
  • 冰肌:象征清纯、剔透的美丽。
  • 云鬓:表现出女子的柔美与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倩得薰风染绿衣”中的“倩”意为: A. 美丽
    B. 忧伤
    C. 冷漠

  2. “国香收不起”中的“国香”指的是: A. 一种特产
    B. 花朵的香气
    C. 地方特产

  3. “莫将他去比荼”的意思是: A. 要与他人比较
    B. 不要拿她与苦菜相比
    C. 希望与他人结亲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小重山·倩得薰风染绿衣》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思恋,但辛弃疾更多地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女性的独特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我反省,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互为补充。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鉴赏》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