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时间: 2025-01-11 08:03:09

草木於人也作疏。

秋来咫尺共荣枯。

空山晚翠孰华余。

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

主人相爱肯留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辛弃疾

草木於人也作疏。
秋来咫尺共荣枯。
空山晚翠孰华余。
孤竹君穷犹抱节,
赤松子嫩已生须。
主人相爱肯留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草木在人的影响下显得稀疏。到了秋天,人与自然的命运如同咫尺之间,荣枯相伴。空山中的晚翠,究竟还有多少华美呢?孤竹虽身处困境,依旧坚守气节,赤松子虽然幼嫩,却已经长出了须根。主人如果相爱,怎能轻易离去呢?

注释:

  • 草木於人也作疏:草木因人而显得稀疏,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这里比喻人与自然的荣枯紧密相连。
  • 孰华余:指空山的晚翠还有多少华美的景象?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孤竹君穷犹抱节:孤竹即使身处困境,依旧保持自己的节操。
  • 赤松子嫩已生须:赤松子虽年轻,已开始长须,象征着成长和生命力。
  • 主人相爱肯留无:主人若相爱,怎会轻易离去,表达对情感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辛弃疾的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理想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松竹的描绘,反映出他对理想的坚持与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种松竹未成)》通过草木的荣枯变化,映射出人生的无常与坚守的价值。诗的开头以“草木於人也作疏”引入,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秋天的来临使得草木的生长显得更加稀疏,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也是对自然变化的无奈。接着“空山晚翠孰华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慨,空山的晚翠似乎在问:在这无常的世界里,还有多少华美存在?

“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则展现了辛弃疾对理想与坚守的追求。孤竹即使在困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气节,赤松子虽年轻却已开始展现生命力,寓意着希望与坚韧。最后一句“主人相爱肯留无”,引发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真情的珍视与渴望。

整首诗在叙述中融入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人性的洞察。辛弃疾通过对松竹的描绘,传达了他对理想、情感与生活的深切理解,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草木於人也作疏:人与自然的关系,草木因人而少。
    2. 秋来咫尺共荣枯:秋天的到来使人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
    3. 空山晚翠孰华余:在空山中,晚翠的光彩还有多少呢?
    4. 孤竹君穷犹抱节:孤竹即使处于困境仍然坚持自己的气节。
    5. 赤松子嫩已生须:年轻的赤松子已经开始长出须根,象征着成长。
    6. 主人相爱肯留无:如果主人彼此相爱,怎会轻易离去?
  • 修辞手法

    • 比喻:草木的荣枯比作人生的无常。
    • 拟人:草木被赋予情感,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感悟。
    • 对仗:诗句的对仗工整,使得音韵和谐,增强诗的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坚守,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对情感的珍惜。

意象分析:

  • 草木:象征自然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人际关系。
  • 孤竹:代表坚守气节,象征理想与追求。
  • 赤松子: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竹”象征什么?
    A. 困境中的坚持
    B. 一种植物
    C. 秋天的景象
    D. 诗人的理想

  2. 诗中“空山晚翠孰华余”的含义是?
    A. 空山的晚翠还有多少华美
    B. 空山的景象美丽
    C. 秋天的美景
    D. 自然的无常

  3. 诗中“主人相爱肯留无”表达了什么?
    A. 对情感的珍视
    B. 对离别的无奈
    C. 对自然的思考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自然的感悟,而李清照则着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