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时间: 2025-01-25 17:55:34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春节期间不求与人面对面拜年的心情,只愿通过书信(名纸)来传达祝福。早晨时分,来自朋友的祝福信件已经满满一屋子。我也像其他人一样,随意寄出几张祝福信,世俗的情感似乎嫌弃简朴的祝福,却不介意那些空洞的虚情。

注释:

  • 不求见面:不要求亲自见面。
  • 通谒:通过信件或口信来问候。
  • 名纸:指写有祝贺内容的纸条,通常用于拜年。
  • 敝庐:指自己的家。
  • 随人投数纸:跟随他人的做法,随意寄出几张纸条。
  • 世情嫌简不嫌虚:世俗之人嫌弃简单的祝愿,而不在意那些空洞的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伯禽,号文徵,晚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精通书法和绘画,被誉为“文人画”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明代春节期间,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拜年习俗的思考与感慨。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拜年是表达祝福和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拜年》是一首反映春节拜年习俗的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的开头“不求见面惟通谒”,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交往方式的反思,强调了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书信而非面对面的交流。接着提到“名纸朝来满敝庐”,则展示了人际间热络的祝福与问候,家中信件满满,似乎象征着人情的温暖。然而,诗人又自觉地“我亦随人投数纸”,在追随世俗风气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和自嘲。最后一句“世情嫌简不嫌虚”,则是诗人对当今社会礼节的评论:人们往往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简单的祝福反而被看作不够诚意,而空洞的华丽辞藻却能被接受。这种对比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虚伪与表面化,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真实关系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求见面惟通谒”: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拜年的理解,强调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祝福。
    • “名纸朝来满敝庐”:描述了春节期间收到的祝福信件,象征着人际间的温情。
    • “我亦随人投数纸”:作者自嘲地表示自己也在随波逐流,寄出几张祝福信。
    • “世情嫌简不嫌虚”:批评世俗对简单祝福的轻视,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名纸”代指祝福,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通过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形式化,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真实情感的渴望与对社会风气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名纸:象征着祝福和人际关系的纽带。
  • 敝庐:代表私密空间,暗示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 世情:反映社会风气和人际交往的现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祝福?

    • A. 见面拜年
    • B. 寄信
    • C. 打电话
    • 答案:B
  2. 诗中“世情嫌简不嫌虚”反映了什么?

    • A. 对简单祝福的欣赏
    • B. 对形式化的批评
    • C. 对祝福内容的重视
    • 答案:B
  3. 诗人对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态度是?

    • A. 积极乐观
    • B. 无奈与自嘲
    • C. 冷漠无情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同样以春天为背景,表达对人间温情的向往。
  • 《元日》王安石:描绘春节的喜庆氛围,呈现人际之间的祝福。

诗词对比

  • 《元日》与《拜年》均描绘春节的习俗,但《元日》更多地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而《拜年》则侧重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文征明诗文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