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时间: 2025-01-10 19:2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作者:李好古 〔宋代〕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苍茫的江边景象,平坦的沙滩和浅浅的草地延伸至天边,路途遥远,令人感到无尽的兴亡变迁。昨夜的波声似乎在洗净岸边的骨骼,仿佛凝聚了千年的哀伤。古往今来的英雄们究竟成就了什么呢?不过是徒然感慨,徒增悲凉。年轻时有理想的人在中流而行,回想起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泪水。想要登上治安的双阙,却远在天边,只能空自怅望,经过维扬。
注释
- 平沙:平坦的沙滩,形容江边的景色。
- 浅草:生长在沙滩上的浅草,象征自然的生机。
- 路茫茫:道路渺茫,暗指旅途的遥远和茫然。
- 洗岸骨如霜:波声洗涤岸边的骨骼,形容冰冷和凄凉。
- 千古英雄: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 徒感慨,谩悲凉:徒然感叹,增加了悲凉的情绪。
- 少年有意伏中行:年轻人心怀理想,默默前行。
- 击楫中流:在水中划桨,指的是在水上行舟的状态。
- 治安双阙:治安的双阙,象征理想的目标。
- 维扬:指的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好古,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为主。他的词风清丽而含蓄。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一个对历史变化感到无奈和悲伤的时刻,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词作。词的开篇描绘了辽阔的江边景象,平沙和浅草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苍凉的自然景观。这种开阔的描述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描写,也暗示着内心的茫然与迷失。接下来的几句提到“几兴亡”,引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思索,仿佛在提醒人们,英雄的成就终究是“徒感慨,谩悲凉”。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整首词充满了沉重的情感。
词中提到的“少年有意伏中行”,展现了年轻人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尽管面对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接下来“击楫中流”意象生动,象征着在生活的波涛中奋力前行,尽管泪水已沾裳,但那种执着与坚持是值得赞美的。最后一段提到想要达到的目标“治安双阙”,却只能“空怅望”,这既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充分体现了词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沙浅草接天长:描绘出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
- 路茫茫:表达了旅途的遥远与无尽,暗含对未来的迷茫。
- 几兴亡:提到历史的兴亡,带出对英雄成就的质疑。
-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波声带来的清冷感,象征着无尽的悲凉。
-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对历史英雄的思考,感叹成就却无奈。
- 少年有意伏中行:年轻人怀揣理想,努力前行。
-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在奋斗中回忆过去的辛酸。
-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表达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平沙浅草”,整齐的格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洗岸骨如霜”生动形象,传达了悲凉的情感。
- 排比: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经历的交织,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情怀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沙:象征着宽广与空旷,暗示人生的无尽可能。
- 浅草: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尽管在苍凉的背景下。
- 波声:象征过去的回忆与历史的流逝。
- 英雄:代表着历史的辉煌与成就。
- 治安双阙:象征理想的目标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平沙浅草接天长”中的“平沙”指什么? a. 流水
b. 沙滩
c. 山石
答案:b. 沙滩 -
词中提到的“少年有意伏中行”中的“少年”意味着什么? a. 年轻人心怀理想
b. 年老的人
c. 不知名的人
答案:a. 年轻人心怀理想 -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中的“治安双阙”象征什么? a. 自然风景
b. 理想的目标
c. 历史遗迹
答案:b. 理想的目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感悟。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破》:探讨了个人理想与历史命运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李好古 vs. 苏轼:两位词人均以豪壮的情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著称,但李好古更侧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常表现出英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好古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