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芳尘春迹》

时间: 2025-02-04 16:24:22

斗草闲阶,秋千芳径。

落红软处依稀认。

雨馀沙浅露微痕,苍苔翠滑偷尖印。

檀屑铺匀,金莲娇衬。

晚风欲起扶初定。

马嵬人去尚留香,屐廊枉作千秋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芳尘春迹
作者:张令仪 〔清代〕

斗草闲阶,秋千芳径。
落红软处依稀认。
雨馀沙浅露微痕,
苍苔翠滑偷尖印。
檀屑铺匀,金莲娇衬。
晚风欲起扶初定。
马嵬人去尚留香,
屐廊枉作千秋恨。

白话文翻译:

在闲暇的阶梯上斗草,在芳香的小径上荡秋千。
轻柔的落花在软处依稀可辨。
雨后沙滩上留下细微的露水痕迹,
苍翠的苔藓滑腻,隐隐留下脚印。
檀屑铺得均匀,金莲花娇艳地衬托着。
晚风即将起,轻轻扶持初定的气息。
马嵬坡上人去后香气依旧留存,
而履声在廊间空留千秋的遗恨。

注释:

  • 斗草:一种游戏,用草来比拼,通常是儿童的游戏。
  • 秋千:一种荡秋千的游乐设施,象征着童趣与快乐。
  • 落红:指落下的花瓣,常用来比喻青春的逝去或爱情的淡去。
  • 苍苔:青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象征着岁月的痕迹。
  • 檀屑:檀香木屑,香气四溢,常用于铺地,象征着温馨与浪漫。
  • 马嵬:马嵬坡,历史上有关于王宝钏与李贺的故事,象征着悲伤与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令仪,清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诗词多描写女性的心思与感情,常常在细节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以及对逝去青春的感慨,诗中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诗歌鉴赏:

《踏莎行 芳尘春迹》是张令仪的经典之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斗草闲阶,秋千芳径”便营造出一种悠闲而愉悦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随着诗句的推进,落花与雨后的痕迹逐渐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暗示着青春的流逝和爱情的无常。

“马嵬人去尚留香”一句,运用了历史典故,深刻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惋惜。马嵬坡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离别与孤独,而“屐廊枉作千秋恨”则是对过往无果的感慨,折射出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悲伤。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层次,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斗草闲阶,秋千芳径:描绘了春天的闲适场景,斗草和荡秋千都是孩童乐趣的象征,体现了春日的轻松愉悦。
  • 落红软处依稀认:落花在地,柔软的地方让人依稀记起曾经的美好,暗示对过往的怀念。
  • 雨馀沙浅露微痕:雨后沙滩上留下的露水痕迹,细腻而真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苍苔翠滑偷尖印:青苔的滑腻让人留下脚印,象征着岁月的痕迹与记忆的留存。
  • 檀屑铺匀,金莲娇衬:檀屑的香气与金莲的娇美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晚风欲起扶初定:晚风轻轻吹起,象征着美好时光的即将结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分别。
  • 马嵬人去尚留香:提到马嵬坡的典故,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惋惜。
  • 屐廊枉作千秋恨:屐声在廊间回响,却只留下无尽的遗憾,表现了对无果爱情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如“落红”与“青春”。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通过晚风的描写,使自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与内心的孤独感,表达了对青春、爱情的怀念与惋惜,展现了时间流逝下的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斗草、秋千:象征童趣与轻松。
  • 落红:象征青春的逝去。
  • 苍苔:象征岁月的痕迹。
  • 檀屑:象征温馨与浪漫。
  • 马嵬:象征离别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斗草闲阶”中“斗草”指的是: A. 一种游戏
    B. 一种植物
    C. 一种乐器

  2. “马嵬人去尚留香”是指: A. 青春的逝去
    B. 对往事的追忆
    C. 自然的美好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喜悦
    C. 平静

答案:1.A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张令仪的《踏莎行》更加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二者都反映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张令仪的作品更为凝重,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张令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