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白团秋草,天凉悲晚蛩。
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
边堠烽传息,畲田岁喜丰。
了知巡历罢,双旆引归骢。
白话文翻译:
露水白色的秋草,天气变凉令人悲伤的晚蝉。
思念远方的人在漫长的夜晚,今晚月亮照在稀疏的梧桐树上。
边塞的烽火传来消息,农田的收成令人欢喜丰盛。
知道巡逻任务已结束,双旗引导着归来的骏马。
注释:
- 露白:指的是秋天清晨的露水,白色的露水使得草色显得更为鲜亮。
- 团秋草:秋季的草,通常指秋草已经长得丰盛。
- 晚蛩:晚上的蟋蟀,常用来象征孤独和悲凉。
- 怀人:思念的人。
-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暗示孤寂的环境。
- 边堠:边境的哨所,烽火台传递敌情或消息。
- 畲田:指农田,特别是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 双旆:双面旗帜,象征归队或胜利返回的标志。
- 骢:骏马的意思。
典故解析:
- 月亮与梧桐:在古诗中,月亮常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而梧桐树则寓意离别与思乡。诗人通过月亮和梧桐树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 烽火:烽火传递信息的典故,历史上常用以警示边境战事的消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广洋,明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其诗作见长,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时代背景是国家安定的时期,诗人可能在巡逻任务结束后,怀念远方的朋友,感受秋天的萧瑟与丰收的喜悦,情感深沉而丰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以“露白团秋草”描写了秋天的清晨,露水的晶莹剔透使草色更加显现,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凄凉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天凉悲晚蛩”传达了深秋时节的寒意和孤独感,晚上的蟋蟀鸣叫,似乎在诉说着离愁。
接下来的“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则把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照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营造出一种孤寂的美感,让人倍感思念的无奈。再往下,诗人提到“边堠烽传息”,暗示着边境的动荡与消息的传递,表明了国家的安危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最后两句“了知巡历罢,双旆引归骢”,描绘了巡逻任务结束的情景,双旗引导着骏马归来,象征着归属与安全,也暗示着对家乡的向往。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将个人的思念与时代的变迁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白团秋草:描绘了秋天清晨的草地,露水使草显得更加白净。
- 天凉悲晚蛩:秋天的寒意使人感到悲伤,晚上的蟋蟀声更添了一丝凄凉。
- 怀人当永夜:思念远方的人,尤其是在漫长的夜晚。
- 看月上疏桐:透过明月照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映衬出孤独的情感。
- 边堠烽传息:边境的烽火传来消息,暗示着国家的动荡。
- 畲田岁喜丰:农田的丰收带来喜悦,与边境的动荡形成对比。
- 了知巡历罢:意识到巡逻的任务已结束。
- 双旆引归骢:双旗引导着骏马归来,象征归乡的喜悦与安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露白”比喻清晨的清新与寒意。
- 拟人:晚蛩的悲鸣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社会动荡的对比,传递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平安归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水:象征清新和短暂的美好。
- 秋草:代表着生命的无常与秋天的萧瑟。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
- 梧桐:寓意离别与故乡。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
- 丰收:代表着生活的希望与喜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露白”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露水
- B. 白色的花
- C. 白色的云
- D. 白色的月亮
-
“怀人当永夜”中“永夜”指的是什么?
- A. 漫长的夜晚
- B. 黑暗的夜晚
- C. 寂静的夜晚
- D. 星光璀璨的夜晚
-
诗中提到的“边堠烽传息”最可能指什么?
- A. 边境的和平
- B. 边境的动荡
- C. 边境的丰收
- D. 边境的旅行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念。
- 《月夜忆舍弟》:与《寄陈佥事》相似,都是在描写月光下的思念,但情感更为直接和强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选》
- 《古诗文赏析》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