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十二月二日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42:30

衰草侵天,层云不渡,萧萧北浦连南浦。

黄昏细雨自春寒,何堪落向长冬暮。

漫说将来,但从前数,锦笺费尽无谁与。

梅花细摘更无聊,依然抛向江流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十二月二日 其二
作者: 卢青山

衰草侵天,层云不渡,萧萧北浦连南浦。
黄昏细雨自春寒,何堪落向长冬暮。
漫说将来,但从前数,锦笺费尽无谁与。
梅花细摘更无聊,依然抛向江流去。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的凄凉景象。衰败的草木侵入苍穹,厚重的云层无法穿过,北岸与南岸的河流在萧瑟中连接。黄昏时分细雨如春寒般袭来,令人感叹无奈,落入漫长的冬夜。诗人漫谈未来,却只回忆过去,曾经的美好在锦笺上已耗尽,却无人分享。梅花被细心摘下,更显得无趣,最终还是被抛向江流,随波逐流而去。

注释:

  • 衰草:衰败的草,象征着凋零的生命。
  • 层云不渡:厚重的云层无法穿过,形象地描绘了天气阴沉。
  • 萧萧北浦:北岸的景象凄凉,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春寒:虽是冬季,雨水却带来春天的寒意,显得冷清。
  • 锦笺:精美的纸,常用于书写诗文,象征过去的记忆。
  • 梅花:梅花在冬日中开花,象征着孤独与坚韧。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梅花”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和坚韧的精神,尤其在严寒的冬季中开花,突显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青山,现代诗人,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为特点,反映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冬季,正是人们感受到寒冷与孤寂之时,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感受和对过往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秋冬气息,诗人通过对北岸与南岸的描写,将自然的凋零与内心的孤独结合在一起。诗中“衰草”、“层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冷峻的气候,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随着黄昏的细雨,诗人进一步渲染了情感的深度,似乎在诉说着对过去的怀念与遗憾。尤其是“锦笺费尽无谁与”,更是直指人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

结尾的“梅花细摘更无聊,依然抛向江流去”更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梅花的孤高与无聊的抛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无力把握和对过往的惋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使人深思,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衰草侵天,层云不渡”:描绘了一幅苍凉的冬季景象,透出一种无奈和压抑。
    • “萧萧北浦连南浦”:北岸与南岸的连接,象征着孤独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
    • “黄昏细雨自春寒”:细雨带来的春寒,显得格外冷清,暗示着时间的变迁。
    • “何堪落向长冬暮”:对未来的无奈,表现出对时间流转的无助感。
    • “漫说将来,但从前数”:放眼未来,但只能回忆过去的美好。
    • “锦笺费尽无谁与”:美好的记忆消耗殆尽,却没有人可以分享。
    • “梅花细摘更无聊,依然抛向江流去”:即使是梅花的孤独之美,仍然无法改变内心的孤独,最终被抛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季节的变化比作人生的变迁。
    • 拟人:通过“黄昏细雨”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孤独的深刻感受,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衰草: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无情。
  • 层云:代表着压抑的情绪与阴郁的心境。
  • 梅花:虽美却孤独,象征着坚韧的精神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衰草”主要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衰退
    • C. 希望
    • D. 未来
  2. 诗人用什么意象来表现孤独感?

    • A. 黄昏
    • B. 梅花
    • C. 细雨
    • D. 江流
  3. “锦笺费尽无谁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期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同样表现对过去的怀念。
  • 《梅花》:王安石的诗,探讨梅花的孤独与坚韧。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国家的忧虑,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虽然场景不同,但同样透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鉴赏》:关于现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古典诗词选读》: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与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