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宋永兄伤时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15:10

举目江河异,伤心汉阙低。

未闻胡折北,谁复将征西。

志苦甘尝胆,身先愿执鼙。

时惟王事急,六月尚栖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宋永兄伤时二首 黄公度 〔宋代〕

举目江河异,伤心汉阙低。 未闻胡折北,谁复将征西。 志苦甘尝胆,身先愿执鼙。 时惟王事急,六月尚栖栖。

白话文翻译:

抬头望去,江河景色已变,心中伤感,汉家的宫阙显得低矮。 未曾听说胡人从北方败退,又有谁愿意西征呢? 心中虽苦,却甘愿如尝胆般坚韧,身体力行,愿率先执掌战鼓。 时局紧迫,国家事务繁重,即使在六月,依然忙碌不停。

注释:

  • 举目:抬头看。
  • 江河异:指江河景色发生了变化,可能暗指时局变迁。
  • 汉阙低:汉家的宫阙显得低矮,可能暗指国家衰落。
  • 胡折北:胡人从北方败退。
  • 将征西:指西征的将领。
  • 尝胆:比喻忍受艰苦,坚持不懈。
  • 执鼙:执掌战鼓,指担任军事指挥。
  • 时惟王事急:时局紧迫,国家事务繁重。
  • 六月尚栖栖:即使在六月,依然忙碌不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46),字师宪,号梅山,南宋初年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时局动荡和个人感慨,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公度在南宋初年创作的,当时国家正面临外患和内忧,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汉阙低”和“未闻胡折北”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衰落和外患的严重性,而“志苦甘尝胆,身先愿执鼙”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奉献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河景色的变化和汉家宫阙的低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未闻胡折北,谁复将征西”一句,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衰落和外患的严重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而“志苦甘尝胆,身先愿执鼙”则展现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和勇气。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时局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举目江河异,伤心汉阙低。”:诗人抬头望去,江河景色已变,心中伤感,汉家的宫阙显得低矮,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衰落的忧虑。
  2. “未闻胡折北,谁复将征西。”:诗人未曾听说胡人从北方败退,又有谁愿意西征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衰落和外患的严重性。
  3. “志苦甘尝胆,身先愿执鼙。”:诗人心中虽苦,却甘愿如尝胆般坚韧,身体力行,愿率先执掌战鼓,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奉献的决心。
  4. “时惟王事急,六月尚栖栖。”:时局紧迫,国家事务繁重,即使在六月,依然忙碌不停,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尝胆”比喻忍受艰苦,坚持不懈。
  • 对仗:“举目江河异,伤心汉阙低”和“未闻胡折北,谁复将征西”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通过对时局的深刻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和勇气。

意象分析:

  • 江河异:江河景色的变化,暗指时局变迁。
  • 汉阙低:汉家的宫阙显得低矮,暗指国家衰落。
  • 尝胆:比喻忍受艰苦,坚持不懈。
  • 执鼙:执掌战鼓,指担任军事指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尝胆”比喻什么? A. 忍受艰苦,坚持不懈 B. 享受美味 C. 逃避困难 D. 放弃责任 答案:A

  2. 诗中“汉阙低”暗指什么? A. 国家衰落 B. 宫殿建筑低矮 C. 天气阴沉 D. 心情低落 答案:A

  3. 诗中“未闻胡折北”反映了什么? A. 国家的衰落和外患的严重性 B. 胡人的胜利 C. 北方的和平 D. 诗人的无知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同样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时局动荡和个人感慨。
  •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黄公度的这首诗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都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时局动荡和个人感慨,但黄公度的诗更加注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而陆游的诗则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黄公度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