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慢 得客中信》
时间: 2025-01-11 08:4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莲已谢,篱菊又残,正念远人天际。
塞雁南来,带得一封书至,且先看两个平安字。
欲慰我离愁万种,谁知翻触愁起。
廿载蚕丛寄。总浪负年华,薄名微利。
急整归鞭,鬓发料非昔矣。
怎而今不把瓜期记。
越看那红笺细楷,觉心情如醉。
白话文翻译:
池塘里的莲花已经凋谢,篱笆边的菊花也快要凋谢了,正想着远方的朋友在天边。
北方的雁群南飞,带来了一封信,先看那上面写着的两个平安字。
这信本想慰藉我心中的千般离愁,谁知却又勾起了更多的愁绪。
二十年的岁月,像是寄托在蚕丛中,白白浪费了青春年华,仅得微薄的名声和利益。
急忙整装准备回家,鬓发已经不再像从前了。
怎么现在却没有想起当初的相约呢?
越看那红色的信笺,细腻的字迹,心情仿佛醉了般。
注释:
- 池莲:指池塘里的莲花。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象征秋天的气息。
- 塞雁南来:北方的雁群南飞,寓意远方的来信。
- 蚕丛寄:形容在社会上辛苦劳作的岁月。
- 瓜期:指约定的相会时间,表现对往事的怀念。
- 红笺细楷:指信纸上的字迹,形容字写得工整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素,清代女词人,生于晚清,生活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作者思念远方亲友之际,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卜算子慢 得客中信》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感慨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对人生变迁的思考。开篇以“池莲已谢,篱菊又残”引入,营造出一种秋天的萧瑟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作者通过“塞雁南来”引入来信,信中仅有的“平安字”本应带来安慰,却反而激起了更多的离愁,体现了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词中“廿载蚕丛寄”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二十年的光阴如蚕丝般缠绕,暗示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对理想与青春的辜负。紧接着的“急整归鞭,鬓发料非昔矣”则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无奈与失落,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无比苍凉。最后一句“越看那红笺细楷,觉心情如醉”,则以细腻的情感结尾,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交织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友情和时光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莲已谢,篱菊又残:描绘秋天的景象,莲花与菊花的凋谢象征着时间流逝。
- 正念远人天际:思念远方的朋友,体现孤独的情绪。
- 塞雁南来,带得一封书至:北雁南飞,带来信件,象征着远方的联系。
- 且先看两个平安字:信中平安的字句寄托着对朋友的关心。
- 欲慰我离愁万种,谁知翻触愁起:期望得到安慰,却又勾起更多愁绪。
- 廿载蚕丛寄:反思二十年的生活,感叹时光流逝。
- 总浪负年华,薄名微利:对青春的浪费与无奈,得到的只是微薄的成就。
- 急整归鞭,鬓发料非昔矣:准备回家,感叹自己已不再年轻。
- 怎而今不把瓜期记:怀念过去的约定与时光。
- 越看那红笺细楷,觉心情如醉:细读信件,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仿佛醉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月比作蚕丝,暗示时间的缠绕与流逝。
- 拟人:通过塞雁南来,赋予自然界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池莲已谢,篱菊又残”,工整的字句增强了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菊花:象征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塞雁:象征远方的联系,带来思念和消息。
- 红笺细楷:象征亲密的朋友关系,承载了深厚的情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哪种花已凋谢?
A. 玫瑰
B. 莲花
C. 菊花
D. 桃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塞雁”是指__。
-
判断题:诗人认为与朋友的约定是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对/错)
答案:
- B. 莲花
- 南飞的雁群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较,张素的作品更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友情的思念,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苦闷。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个体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张素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