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平望江山》

时间: 2025-01-10 21:58:49

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

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

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
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
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白话文翻译:

水路向东通往楚地,北边的人口与巴地相连。
山光辉映着一个郡,江上的月光照耀着千家万户。
庭院里的树木专门栽种橘子,园子里一半种着茶树。
梦中的灵魂知道思念之地,夜夜都在京华的梦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楚:指古代楚国,地处今湖北、湖南一带。
  • 巴:指古代巴国,位于今四川一带。
  • 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 月照千家:形容江边的月光普照,夜景美丽。
  • 纯:表示纯粹、专门。
  • 畦:指小块土地,通常用于种植。

典故解析:

  • “京华”:指京城,古代指的是长安,象征着繁华与文明。
  • 本诗提及的地方,如楚和巴,均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经济区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西走廊,主要活动于边塞,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戎马生涯以及生活的哲理。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常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岑参创作《郡斋平望江山》时,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强盛,社会繁荣,诗人常常在郡斋中登高望远,感受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繁华。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山水美景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他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热爱。

诗歌鉴赏:

《郡斋平望江山》是岑参的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的诗作,展现了他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与思念。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展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地理特点,水路和人烟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接着“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则通过山光与月光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后两句“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则细致描绘了乡村的农田景象,展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生活的珍视与向往。最后一句“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则将情感升华至思乡之情,表达了无论身在何处,心中永远惦记着的故乡。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交织,表现了岑参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路东连楚” - 描述水路的方向,指向古楚国,展现了地理位置。
  2. “人烟北接巴” - 北方有巴地的人口,表现出交通便利与人际往来。
  3. “山光围一郡” - 山光辉映着整个郡,展现自然的壮丽与地方的美好。
  4. “江月照千家” - 江面上的月光照耀着千家万户,营造出宁静的夜景。
  5. “庭树纯栽橘” - 诗人家中的庭院专门栽种橘子,体现出生活的富裕。
  6. “园畦半种茶” - 一部分园子种植茶树,展示了地方的农业特色。
  7. “梦魂知忆处” - 梦中的灵魂知道思念的地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8. “无夜不京华” - 每个夜晚都梦见繁华的京城,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路东连楚,人烟北接巴”,对称而和谐,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山、水、月、家,构成了诗中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 比喻:没有直接使用,但通过景物的描绘引发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展现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繁华都市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路:象征交通与沟通,代表人们的交流与繁荣。
  • 山光:象征自然的美丽,表现诗人对故乡的热爱。
  • 江月:象征宁静与和平,营造出诗人的思乡情绪。
  • 庭树与园畦:象征生活的富足与对自然的依赖,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指代哪个地区? A. 今湖南
    B. 今山东
    C. 今陕西
    D. 今云南

  2. “无夜不京华”中的“京华”指的是什么? A. 乡村
    B. 都市
    C. 田园
    D. 山川

  3. 诗中提到哪些植物? A. 苹果
    B. 橘子与茶
    C. 梨树
    D. 桃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李白《庐山谣》
  3.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岑参与王之涣:岑参的诗多描写边塞及自然景色,王之涣则多以壮丽景色表现情感,两者在风格上都有豪放之气,但主题和背景有所不同。
  • 岑参与杜甫:岑参的诗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与个人情感,杜甫则常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与人民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岑参诗集》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