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时间: 2025-01-10 21:57: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白话文翻译:
骊姬的墓在北原上,早已闭合,骨骼埋藏千年。
浍水日日向东流,骊姬的恶名终究不会流传。
献公沉迷于美色,把自己的儿子视作仇敌。
这件事就像蔓草般蔓延,我今天来到这古老的丘陵。
蛾眉山上的月亮令人苦恼,蝉鬓的鬓发在野外的云中愁苦。
我想去吊唁二公子,但横渡汾河没有轻舟。
注释:
- 骊姬:春秋时期的美女,因其与献公的关系而被人诟病。
- 献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沉迷于骊姬,导致对自己儿子重耳的误解与迫害。
- 浍水:流向东边的河流,象征时间流逝。
- 仇雠:仇敌。
- 蔓草:比喻事情的蔓延与不堪。
- 蛾眉山:山名,形容月亮的美丽与悲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边塞,后游历多地,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与人生感悟,风格豪放,常有强烈的抒情和情感渲染。
创作背景:
《骊姬墓下作》创作于岑参游历北原时,正值历史悠久的骊姬墓前,作者感慨于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结合自己的身世与感情,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骊姬墓下作》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体情感的诗。诗中岑参以骊姬的墓为背景,引发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开篇“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简洁而有力地揭示了骊姬的悲惨命运与历史的遗忘。接着“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浍水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无情,骊姬的恶名却依旧难以洗净,表达了历史与个人名声的永久性与不可逆转。
诗中对献公与重耳关系的描绘,展现了权力与亲情的复杂,特别是“视子如仇雠”这句,深刻揭示了因私欲而导致的悲剧。接下来“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描绘了历史事件的蔓延和影响,岑参的到来使得这一切更加沉重,仿佛历史的悲剧在他的面前重新上演。
最后两句“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抒发了作者的无奈与孤独,想要吊唁却无舟可渡,象征着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整首诗情深意长,透过骊姬的故事,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情,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骊姬的墓在北原,早已化为尘土,埋葬千年,暗示历史的厚重与个体的渺小。
-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浍水东流,时间无情地流逝,而骊姬的恶名却依然存在,表现出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反思。
-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献公沉迷于骊姬,对儿子重耳心存敌意,揭示了权力与私欲的悲剧。
-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历史的悲剧如蔓草般蔓延,作者踏上古丘,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描绘出自然的景致与个人的愁苦,月光与云彩成了情感的寄托。
-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想要吊唁却无法渡河,象征对历史的无奈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此事成蔓草”将历史事件比作蔓延的草,生动形象。
- 对仗:如“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对称工整,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骊姬的故事,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探讨了权力、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姬:美丽与悲剧的象征。
- 浍水:时间流逝与历史记忆的象征。
- 蛾眉山月: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骊姬的墓位于哪个地方?
- A. 南山
- B. 北原
- C. 东海
-
献公对重耳的态度是:
- A. 亲爱如父
- B. 视子如仇雠
- C. 无关紧要
-
诗中提到的“横汾”指的是:
- A. 一条河流
- B. 一座山
- C. 一座城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相较于岑参的沉重与悲剧,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与洒脱,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岑参诗集及研究论文
以上是对《骊姬墓下作》的全面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富有历史感与情感深度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