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

时间: 2025-01-10 18:10:29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犀
作者:岑参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白话文翻译:

江水刚开始荡漾,蜀地的百姓几乎成了鱼。
如果没有你这石犀,怎么能安居乐业?
才明白李太守,连大禹也不及他。

注释:

  • 潏(huó):水波荡漾的样子。
  • 尔(ěr):你,这里指代“石犀”。
  • 邑居:居住在城市或乡邑中,安居乐业。
  • 李太守:指李冰,古代蜀地的太守,以治水著称。
  • 伯禹:指大禹,古代治水伟人,治水有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多地官职,所作诗歌常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岑参任职蜀地期间,表达了他对蜀地水利治理的关注,以及对李冰治水成就的赞美。诗中提到的“石犀”是指石犀牛,象征着力量和稳定,通过石犀的存在来反衬蜀地民众的安宁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石犀》运用了简练而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岑参对蜀地水利治理的思考与赞美。首句“江水初荡潏”通过描绘江水的荡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气息,展现了蜀地的自然环境。接着,诗人以蜀人“几为鱼”引出水利问题,表现出蜀地人民因水而困扰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们生活的紧迫感。

“向无尔石犀”一句,诗人以石犀的象征,强调了水利治理的重要性,暗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治理与保护,蜀地人民的生活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最后一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则是对李冰治水功绩的肯定,表现了对历史治水英雄的反思和对现实治水者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治水事业的深刻理解与赞赏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水初荡潏:描绘出江水刚开始波动的情景,给人以生动的想象。
  • 蜀人几为鱼:表明蜀地百姓的生活困境,如同鱼在水中挣扎,隐喻他们面临的挑战。
  • 向无尔石犀:石犀象征着安稳与保护,强调其在蜀地生活中的重要性。
  • 安得有邑居: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若没有水利治理,民众难以安居。
  • 始知李太守:点出李冰的治水功绩,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 伯禹亦不如:将李冰与大禹相提并论,表明李冰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蜀人比作鱼,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生活困境。
  • 对仗:全诗平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石犀象征着治理与安稳,反映出治水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生活的源泉,同时也暗含着水患的隐忧。
  • 石犀:象征着坚固和安稳,代表着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 蜀人: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犀”象征着什么? A. 力量与保护
    B. 浪漫与爱情
    C. 战争与斗争

  2. “蜀人几为鱼”中的“几”为何意? A. 很多人
    B. 几乎
    C. 一些

  3. 李太守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冰
    C. 李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为边塞诗,表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岑参的诗歌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岑参与王之涣的边塞诗风格有异,岑参更注重现实问题的反映,而王之涣则多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两者虽然题材相近,但情感表达与语气各有不同,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岑参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