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蒲地寺谒田承居》

时间: 2025-02-04 15:29:52

萧寺经行旧,骚人趣尚幽。

从来不妄许,相见若为愁。

税驾终何地,乘桴可共舟。

感君诗有味,老去复谁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寺经行旧,骚人趣尚幽。
从来不妄许,相见若为愁。
税驾终何地,乘桴可共舟。
感君诗有味,老去复谁求。

白话文翻译:

在这寂静的寺庙中,我走过熟悉的小路,仍然感受到那种幽静的乐趣。
自古以来,我从不轻易许诺,若再相见,何必为愁苦?
不知我们的旅途最终会抵达何处,或许可以共乘一叶小舟。
我感慨于你的诗句有着深厚的韵味,年老之际又能向谁去求呢?

注释:

  • 萧寺:指寂静的寺庙。
  • 骚人:指诗人或爱好文学的人。
  • 妄许:随意许诺。
  • 税驾:指旅途或行程。
  • 乘桴:乘坐小舟。
  • 感君:指感受到对方的才华。

典故解析:

“骚人”一词源于《楚辞》,指代那些有才华的诗人。诗中提到的“乘桴”,暗指古代人们乘船出行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由漂泊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李之仪,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这首诗写于他游历蒲地寺时,表达了对友人田承居的思念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游览蒲地寺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变迁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惜。通过描绘幽静的寺庙场景,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惦念。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诗人以“骚人”自称,表明了自己作为诗人的身份,强调文学与情感的联系。诗中提到“不妄许”,流露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忧愁。后两句则转向对友谊的珍惜,诗人渴望与友人共享旅途的美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 首句“萧寺经行旧”:描绘出诗人走在古老寺庙的场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留存。
  • “骚人趣尚幽”: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 “从来不妄许”:表明诗人对感情的谨慎,暗示相见的珍贵。
  • “税驾终何地”:抒发了对未来旅途的迷茫感。
  • “感君诗有味”:表达了对友人诗才的赞赏。
  • “老去复谁求”:流露出对老年的思考和对友谊的追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税驾终何地,乘桴可共舟”,形成和谐的音韵。
  •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寺庙的幽静,表达诗人的孤独感和思考。
  • 反问:如“复谁求”,引发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的描绘和对友谊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反映了孤独与温暖交织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寺庙: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象征人生的旅途与友谊的陪伴。
  • :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骚人”指代什么?
    A. 士人
    B. 诗人
    C. 文人
    D. 商人

  2. “税驾终何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过往的怀念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自然的热爱

  3. 诗中提到的“乘桴”指的是什么?
    A. 开车
    B. 乘船
    C. 骑马
    D. 步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李之仪的《过蒲地寺谒田承居》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但李之仪更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