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时间: 2025-01-11 02:45:13

落日生蘋末,摇扬遍远林。

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

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生蘋末,摇扬遍远林。
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
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白话文翻译:

夕阳在水边的芹菜上升起,微风摇曳着远处的树林。
花瓣随风飞舞,宛如凤凰在翩翩起舞;
风吹过竹林,仿佛龙吟在耳边轻声低语。
月光照耀着秋天的扇子,松树的清风伴着夜晚的琴声。
若是来到兰台之下,便会轻拂楚王的衣襟。

注释:

  • 落日:夕阳。
  • :水边的植物,常指芹菜。
  • 摇扬:摇动、摆动。
  • 带花:带着花朵。
  • 凤舞:像凤凰一样舞动。
  • 龙吟:龙的吟唱,形容声音低沉而悠扬。
  • 兰台: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
  • 楚王:指楚国的王,可能是项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772年—842年),字常侍,号渔洋,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山水与田园生活。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李峤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描写。

诗歌鉴赏:

《风》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秋天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落日生蘋末”,描绘了夕阳映照在水边的芹菜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宁静的氛围。接着,作者以“摇扬遍远林”描写风在树林间轻轻摇动的情形,仿佛自然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与我们低语。诗中的“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更是将风与花、竹的关系描绘得生动而富有韵律感,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灵与风的和谐。

当诗句转至“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时,夜晚的宁静与清新气息随之而来,月光照耀着秋扇,松树的清风与琴声交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一句“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则将视角引向历史,似乎在诉说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雅情怀,仿佛我们与历史的名人之间有着某种无形的联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日生蘋末:夕阳在水边的芹菜上升起,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美好。
  2. 摇扬遍远林:微风轻轻摇曳着远处的树林,展现自然的动态美。
  3. 带花疑凤舞:花瓣随风飘舞,形似凤凰翩翩起舞,富有生机。
  4. 向竹似龙吟:风在竹林中穿梭,发出悠扬的吟唱声,给人以听觉的享受。
  5. 月动临秋扇:月光照耀着秋天的扇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6. 松清入夜琴:松树的清风伴随着夜晚的琴声,意境深远。
  7. 若至兰台下:提到古代文人聚会的场所,暗示与历史的联系。
  8. 还拂楚王襟:轻拂楚王的衣襟,寓意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凤舞”、“龙吟”形容风的舞动,提升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使情景更具魅力。
  • 对仗:诗句中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融入了历史的典故,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着结束与宁静。
  • :生机与自然的象征。
  • :美丽与生命的象征。
  • :坚韧与高洁的象征。
  • :象征着思念与清幽。
  • :文人雅士的象征,代表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日生蘋末”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夕阳的美丽
    B. 太阳升起
    C. 水边的芹菜

  2. “带花疑凤舞”中,凤舞用来比喻什么?
    A. 花瓣的飞舞
    B. 雨的落下
    C. 月亮的光辉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楚王”,这表达了对哪个方面的思考?
    A. 对历史的追忆
    B. 对未来的展望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和李峤的《风》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更侧重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李峤则着重于自然的和谐美感。两者在意象的表现上各具特色,但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